【戰略快評】以黎停火暫緩局勢 尋求和平挑戰重重

◎董慧明

在美、法居中斡旋下,以色列與黎巴嫩真主黨達成停火協議,邊境衝突暫告平息;然而,中東紛擾局勢依舊錯綜複雜。自臺灣時間27日10時起生效的以黎停火協議對該地區的短期和平確有貢獻,惟中東地區多年來積累的歷史仇怨和利益糾葛,仍是區域和平難以實現的根本原因。

以色列與哈瑪斯的勢不兩立,反映出巴勒斯坦問題的核心癥結。去年10月,哈瑪斯突襲行動徹底挑戰以色列國家安全體系。以色列隨後以壓倒性軍事力量反擊,試圖摧毀哈瑪斯的軍事基礎設施。只是這種不對稱的交戰模式不僅造成大量平民傷亡,更引發國際社會對以色列的質疑批評。對哈瑪斯而言,激進行動的最終目的在於重奪政治主動權,鞏固其在巴勒斯坦內部的影響力。可見相互激化的敵視行為,並不會因以黎停火而能夠輕易化解。

國際刑事法院(ICC)日前對以色列總理尼坦雅胡、前國防部長葛朗特及哈瑪斯軍事領袖戴夫發布逮捕令,為以哈衝突增添政治與法律複雜性。以色列堅決否認國際刑事法院的管轄權,美國也迅速為以色列辯解。歐洲多國如義大利則陷入命令執行兩難,凸顯國際社會在中東問題上的分歧。

更深層的挑戰在於以巴問題已超越雙方利益,成為區域大國戰略競爭關鍵。黎巴嫩真主黨與哈瑪斯的聯動,顯示伊朗等區域勢力仍可能透過代理人方式介入衝突。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的和解,雖在某種程度改善中東地區緊張氛圍,但未從本源上化解代理人對立,雙方對於地區主導權的角力依然暗潮洶湧,宗教分歧與安全利益的糾紛也未消失,地區穩定的不安因素始終存在。美國雖積極調解各方爭端,惟錯綜複雜的局勢亦非單憑外交努力所能扭轉,遑論在多方利益交織下徹底終結衝突,如何協調各方立場尋求結構性和平,仍是挑戰重重。

在此背景下,中東問題的根源並非僅僅存在於以黎邊境的軍事衝突,而在於多層次的結構性爭議未能妥善解決。首先,巴勒斯坦問題的懸而未決,是區域內所有衝突導因。巴勒斯坦人的民族自決訴求長期未獲實現,以色列持續擴張領土並實施封鎖,更激化巴勒斯坦內部的極端化傾向;其次,宗教與民族主義對立使得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缺乏信任基礎,即便部分國家建立外交關係,也僅基於現實利益,未能化解長久以來的歷史怨懟;再者,國際秩序的轉變有可能推升中東局勢紛擾。各國介入因利益交織難以為中東和平帶來真正的解決方案,衝突解決機制更難以形成有效合力。

以黎停火僅是局勢緩和的第一步,未來能否避免新一輪衝突,仍取決於相關各方的危機管控能力和政治妥協意願。中東局勢發展,若不能直面衝突背後的深層矛盾,該地區的和平前景,依然充滿著不確定性。

(作者為國防大學政戰學院中共軍事事務研究所副教授)

看更多相關新聞
以黎停火協議假的?以色列總理:準備好激烈交戰
以色列總理:竭盡全力阻止伊朗擁有核武
以色列指控真主黨違反停火協議 以軍砲擊黎巴嫩南部致兩人受傷
以色列加強轟炸加薩中部 26名巴勒斯坦人命喪空襲
以色列真主黨互控違反停火 國際油價走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