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快評】「去全球化」浪潮下 建構韌性國力肆應挑戰

◎董慧明

美國著名記者暨專欄作家湯馬斯‧佛里曼,在2005年出版的《世界是平的》一書,為21世紀初期的全球化過程做出詳盡闡述。透過佛里曼的觀察,讓人們了解世界因科技、通信技術和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變得更加「平坦」,國界也不再是阻礙資訊和商業發展的主要障礙。

然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讓部分國家和地區採取了更為謹慎的保護主義政策,強化貿易限制與出口管制,使「去全球化」概念開始浮現。近年來,由於美「中」戰略競爭,以及新冠疫情阻斷各國交流,再加上民粹主義勢力抬頭,「去全球化」趨勢更加明顯。

愈來愈多國家開始檢討過度依賴集中供應鏈之策略,審慎評估「去風險」和「友岸外包」方案的必要性。此外,烏俄戰爭爆發後,能源、糧食供應被俄當成國際政治工具,讓歐洲多國面臨天然氣等能源供應中斷的危機,加劇地緣政治風險。另依據「國際能源總署」預測,全球對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的需求,將在2030年之前達到高峰,意味著化石燃料的能源地位將逐漸下降。隨著全球能源體系由傳統的化石能源體系,逐漸轉向綠色低碳的新能源體系,產業由集中化轉向分散化,全球化也將朝向更地緣化的方向發展,對全球能源安全和經濟格局產生重大影響。

首先,全球能源市場高度相互依賴,許多國家依賴進口能源維持經濟運作。一旦各國採取更保守和自我保護的能源政策,勢必導致供應中斷和價格波動,不利於全球能源安全。

其次,過去20年來建立在開放和互聯互通原則上的全球經濟體系,也因受「去全球化」趨勢的影響,降低了對「比較利益原則」的信心。當前可見部分國家對金融、貨幣採取了限制性政策,這種不確定性對全球供應鏈產生諸多負面影響,使許多企業面臨更高的危機風險。

第三,擁有關鍵能源和資源的國家,等同於在權力較勁中處於更有利的地位。少數國家意圖將能源作為政治籌碼,不僅破壞能源體系穩定,同樣也加劇地緣政治風險。

面對「去全球化」浪潮,我國應該採取積極的應對措施,以適應變局。尤其在國際合作方面,臺灣必須在關鍵的全球供應鏈地位中,把握更多參與機會。此外,增進國力柔韌性至關重要,不僅要多元化能源來源和經濟結構,亦應投資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率,持續加強國內創新和科技發展,提升經濟抗風險能力。同時,國軍除須以「備戰不求戰、應戰不避戰」思維,妥適、沉著應對中共片面破壞臺海現狀的單邊行為,尚須密切掌握區域局勢變化,靈活國防政策,避免緊張局勢升級。

「去全球化」趨勢正衝擊著全球能源安全和國際政治經濟體系,唯有以積極態度應對,制定適應性的政策,拓展與友好國家間的互利互惠關係,方能因應新情勢,確保國家長治久安。(作者為國防大學政戰學院中共軍事事務研究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