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快評】漢光結合民防演習 提升作戰韌性

◎汪哲仁

國軍「漢光40號演習」實兵演練,適逢「凱米」颱風來襲,國防部乃宣布操演提前結束,並將兵力轉投全臺救災。國軍秉持「救災視同作戰」精神,由各作戰區依縣市政府所請,派遣人力、機具、運輸車輛等,並協同教召後備軍人、後備輔導中心幹部,進行協助災民撤離、清淤、消毒等復原工作,展現國軍「可作戰、可災防」的精實戰力。

國軍部隊最主要職責是維護國家安全,防範敵對武力侵犯,然因全球氣候變遷所造成的災害日趨嚴峻,已超出民間救災能量。基此,善用國軍能量協助民間建構堅強社會韌性,以為國家安全後盾,亦是軍隊工作之一;《112年國防報告書》也將「守護人民福祉」,列為國軍5項國防戰略目標之一。

借鏡烏俄戰爭經驗,受飛彈攻擊後所留下的斷垣殘壁,與受風雨摧殘下所造成的崩塌,搶救方式類似,如災害現場救援與復原、災民安置、傷患救援、物資調度、土方瓦礫清運等。除能參與各項民防演習的警消外,一般民眾並未系統性地針對救災復原進行訓練,一旦面對天然或戰禍災害發生時,仍須更多力量與資源投入搶救。而國軍在演習中進行任務轉換,投入搶救行動,是對「災情蒐報、防空疏散、救護訓練、民眾撤離」等實戰化訓練課目的成果驗收,也符合此次演習「不劇透」的精神。

「聯合國土防衛作戰韌性」是此次漢光演習項目之一,除進行近岸防衛、反登陸、反空降等課目外,也結合「民安」及「萬安」演習,演練關鍵基礎設施防護及大規模複合型災害搶救。透過結合漢光與民防演習,可讓現役國軍人員熟悉災難搶救應變措施,當部隊人員解甲歸田後,過去演習所受的訓練,可做為未來全民防衛與救災的基礎;若戰爭一旦發生,國軍必站在第一線守護國土,屆時,只能依靠訓練有素的後備軍人整合調度地方物資與人力,讓民眾生活迅速回復日常,提升戰時社會韌性,確保國家即便遭受戰時衝擊時,亦能運作正常。此一民間韌性,乃建構國家安全的重要元素。

(作者為國防院網路安全與決策推演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