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快評】烏克蘭防衛決心 戰火中茁壯關鍵

◎蘇紫雲

烏俄戰爭轉眼一週年,面對俄軍全年無休的攻擊,烏國政府與人民展現的韌性與勇氣令人動容。烏軍之所以愈戰愈勇並獲得多方軍事支援,最重要因素就是展現防衛決心與意志,可說是自助人助的經典案例。

烏軍以劣勢重創入侵俄軍,多次贏得防衛戰役,更為烏國在外交上贏得國際支持。從外交戰場觀察,一方面俄國總統蒲亭原本將入侵烏克蘭定義為「特別軍事行動」,但在入侵週年前夕2月21日的國情咨文重新定義為「戰爭」,此意味莫斯科不再將之視為「武裝衝突」,而是國家對抗,包含西方國家的介入。蒲亭不願意照著西方劇本走,認為烏俄戰爭是不可避免之事,不能把這場戰爭怪罪於俄國,對烏克蘭提供軍援的西方才是對俄國的威脅。相對的,美國總統拜登閃電式訪問烏克蘭,有效鼓舞烏國軍心士氣,並進一步凝聚民主國家的支持,而同時帶入烏克蘭的伴手禮,則是進一步提供百億美元的援助,擴大民主兵工廠的軍援。

回顧一年來戰爭歷程,更可了解防衛決心對烏國外交的重要性。首先是俄國進攻階段由基輔、哈爾科夫、頓內茨克三大會戰,以及馬立波攻防戰、俄海軍旗艦莫斯科號遭擊沉等戰役,烏克蘭於去年4月逐退包圍基輔的俄軍,至5月俄軍撤出哈爾科夫止。第二階段,雙方僵持進行兵力整補;包括扎波羅熱、頓內茨克持續攻防戰、蛇島(Snake Island)等戰役。第三階段,烏國秋季反攻;陸續收復波克羅夫斯克(Pokrovsk)、鐵路重鎮庫皮揚斯克(Kupiansk)、赫爾松戰役,以及攻擊克赤大橋攻擊行動等。後續則進入冬季雙方再度陷入拉鋸。

本質上,俄國入侵的基本戰略是戰略突襲的「假旗行動」,也就是假借演習轉成真實軍事入侵。作戰層面是「震撼與威懾」(shock and awe)的戰略心理戰,用來打擊敵人抵抗意志,因此過度樂觀導致後續的軍事挫敗。烏克蘭方面則可說先求「立於不敗」,以弱擊強的主因是側面攻擊,切斷俄軍補給線,透過長期消耗俄軍兵力與資源,為後續戰略反攻打下基礎。

我們可以客觀預估,由於烏國後備動員兵力已較為充足,並獲得西方軍援主戰車等裝備,預料今年春季反攻將更具優勢,得以扭轉戰場態式,並可能獲取重要戰果。烏俄戰爭將重新定調2023年的國際政情,並對2024年美俄大選造成潛在影響。相對的,俄國超過4000枚各式彈道與巡弋飛彈猛轟,仍打不垮烏國軍民的防衛決心與抗敵意志,不僅確保了國家生存,更開拓了外交支持的空間,值得在戰略地緣上擁有較佳防衛條件的臺灣參考與學習。(作者為國防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