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快評】落實國防自主 展現我防衛和發展決心

◎董慧明

為展現捍衛臺灣守土有責及當仁不讓的決心,國軍今年投入空中、地面兵力支援國慶展演任務。其中「國防自主裝備」梯隊展示陸軍「獵隼」陸射劍二防空飛彈、海軍雄風二及三型反艦飛彈、空軍天弓三型防空飛彈,以及雷達誘標車、機動數位微波車、衛星通信車、偵蒐測向機動車與干擾機動車等國造軍備,格外受到矚目。

除了在慶典上展示的三軍新式武器,近年來包括「國機國造」、「國艦國造」等指標性專案,以及推動航太載具、精準導引、雷達、通訊、水下偵知、資安防護等先進關鍵技術研發方面,國軍聚焦航太、造船、資訊安全三大領域亦有所斬獲。不僅引領國防相關產業參與國防科技研發,亦帶動國防產業升級及經濟發展,其成效正日益浮現。自己國家自己救,國防自主成為國軍建軍備戰,展現自我防衛能力之重大關鍵。

導入民間優勢技術 帶動國防產業升級

無論是依據《國防法》或是《國防產業發展條例》等配套法令規範,我國的國防自主政策,和當前各國提升國防科技、國防產業的主流作法一致,亦即要建構良善的「國防帶動產業、產業支持國防」發展環境。尤其是在結合政府提出「智慧機械」、「亞洲‧矽谷」、「綠能科技」、「生醫產業」及「循環經濟」等5+2產業創新計畫方面,持續增進國防科研、生產製造單位的研究能量,並且導入民間優勢技術資源,加強和國外廠商合作,爭取關鍵技術轉移等,相信在明確的政策引導下,國防實力、產業競爭力仍會持續提升。

臺灣堅持自由民主憲政體制,和理念相近的國家持續深化、拓展多元領域的實質關係。因此,檢視美國極為發達的國防工業、日本建立「寓軍於民」的國防工業生產體系,抑或是南韓組成「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透過官、民軍事產學研究合作強化國防科技發展。儘管策略作法因國情差異而有所不同,惟兼顧武器裝備國造、鼓勵民間參與、擴大國防產業規模的目標卻為一致,其發展經驗亦可作為我國落實國防自主政策之借鏡參考。

任何一個國家的國防自主實力皆非與生俱來,而是必須依靠明晰的政策指引、長期的資源投入,以及全國軍民產業的共同支持方能有所成。落實國防自主,國軍藉此展現「國家主權、寸步不讓」決心,民間企業亦可升級產業技術、創造經濟效益,絕對是一項既能滿足長期國防需求和促進經濟發展的正確選擇。

(作者為國防大學政戰學院中共軍事事務研究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