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手套可有效防疫?醫師:不如勤洗手

面對病毒,醫師強調「勤洗手才是不二法門」。(示意圖)   圖:新頭殼資料照
面對病毒,醫師強調「勤洗手才是不二法門」。(示意圖) 圖:新頭殼資料照

[新頭殼newtalk] 國內武漢肺炎疫情逐趨緩,但外出的防疫措施仍不可少,據傳配戴手套可以有效減少與病毒接觸的機會。針對此說法,重症醫療醫師黃軒表示,外出戴手套既不安全,又可能導致病毒四處散播,強調「勤洗手才是不二法門」。

黃軒今(28)日於臉書「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提到部分民眾外出會配戴由乙烯基、乳膠或腈類等材料製成的手套。當事人以為戴上手套是乾淨的,其實正到處散播病原體,產生「錯誤的安全感」。經由手套四處接觸如電梯按鈕、把手等表面,病毒將同時到處沾黏、擴散。

經研究發現,人們戴上手套後「會以為自己安全乾淨了」,但其實烯基、乳膠和丁腈手套,只能保護皮膚免受體液和某些有害化學物質的侵害。這些手套表面如同皮膚,同樣容易聚集細菌。人們戴了手套,雙手無法真實感受到汙染或潮濕,以為用完脫下手套就安全了,反而到處亂摸,造成汙染擴散。

黃軒表示「手套是脆弱的放防疫品」,手套的設計理念不同於口罩有三層設計,能夠吸附病毒且不允許穿透過去。手套可能有肉眼看不到的微型針孔,數以千計的病原微生物,會在短時間內通過這些孔進入皮膚。

近期研究顯示,當醫療人員安全且經訓練,在脫除手套後仍有 4.5% 醫療人員的手是受病原體污染的。而另一項研究顯示,當醫療人員戴著手套,接觸有抗藥性的超級細菌的病人之後,於脫除手套後,如果並未去洗手,仍有13%的醫療人員,可在他們的手上檢測出病毒的污染。何況一般民眾,並沒有像醫療團成員接受嚴格的訓練如何安全脫手套,手更易因脫手套前後,受到污染。所以「病原體可能在手套外面,當然也可能滲入手套內部,而不自知的」。

黃軒說明,手套可能因指甲、珠寶或其他磨損造成破洞損壞,其中乙烯基、乳膠和丁腈等材質的手套,可能會因濕氣、熱度、摩擦而損壞,不會輕易被發現。

黃軒同時解釋,面對以下5種情形,仍建議民眾配戴手套可以避免皮膚直接接觸:包括接觸化學物質、尖鋭物品、污染物、打掃家裡清潔(避免接觸骯髒介面),以及照顧病人(避免直接接觸病人身上的細菌、血液、分泌物等)。

黃軒強調,「戴上手套前、後一律洗手」,重點不在於有沒有戴手套,「勤洗手」才是最重要的。

更多新頭殼報導
日月潭水蛙頭步道 預計7/31開放
施打第一劑後兩周內又收到預約?陳時中揭三種可能原因
二級警戒》可遊湖了!石門水庫放寬入園管制 遊艇恢復營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