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耳機聽音樂、搭車狂追劇 恐成「娛樂性聽損」

耳鼻喉科醫師張益豪建議民眾使用降噪耳機,並秉持「66原則」,減少聽力負擔。(劉品希 攝)
耳鼻喉科醫師張益豪建議民眾使用降噪耳機,並秉持「66原則」,減少聽力負擔。(劉品希 攝)


科技時代,走在路上幾乎人人戴著耳機聽音樂、講電話,搭乘交通工具時更是追劇、打手機遊戲的好時間,但你是否知道自己可能是「娛樂性聽損」的高風險族群?根據網路調查顯示,每三人就有一人超時用耳。醫師提醒,聽損不可逆,若反覆發生耳鳴、聽不清楚他人講話等症狀,建議趕快就醫。#央廣記者劉品希的採訪報導#

COVID-19疫情影響全球,宅經濟升溫,個人化娛樂活動如追劇、聽音樂、手機遊戲等使用量飆高,有鑑於此,長期關注聽損議題的華科慈善基金會在網路上調查民眾使用耳機的習慣,並於16日公布結果。

調查顯示,高達92%的民眾有使用耳機的習慣,最常用來聽音樂、追劇、打遊戲,超過1成的受訪者表示習慣將音量開到超標、大於75%;其中,超過6成的使用者會在搭乘交通工具等噪音環境下聽耳機,且有超過半數的人會調高耳機音量。此外,調查也顯示高達4成4的民眾每次使用耳機的時間超過1小時,甚至將近3成的人戴耳機睡覺,也就是說,每三人就有一人超時用耳。

出席記者會的耳鼻喉科醫生張益豪提醒民眾秉持「66原則」,也就是耳機音量小於60%、使用時間少於60分鐘,減少聽力的負擔。他說:『(原音)如果你今天喜歡用一些耳機、一些娛樂性的,我們也建議其實可以考慮用一些降噪耳機,它其實可以透過運算法則,來把你的外部音量沖銷掉,這樣你本身聆聽的音量就不會開得太高,這樣就不會造成說,因為音量太高而造成的聽損。』

醫師提醒,「娛樂性聽損」的潛在高風險族群主要源自高工時、長期接觸噪音且沒有休息,例如長期在酒吧、夜店、KTV、電影院等娛樂場所,或本身是樂團成員、電競選手等,一般人則大多是因為使用行為超標,像是騎自行車、跑步、上健身房、打電動、追劇等都習慣長期配戴耳機。醫師指出,聽損患者初期可能會有耳鳴的現象,症狀容易被忽略,若民眾發現自己反覆耳鳴、常聽不清楚對方說話的內容就要趕快就醫,最佳的預防方式則是定期聽力檢查。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