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耳機通勤、追劇小心誘發娛樂性聽損! 專家曝「燒耳分貝」:逾半數年輕人中標

 

受新冠疫情影響全球,宅經濟升溫,個人化娛樂活動如追劇、聽音樂、手機遊戲等使用量飆高,根據「2020年耳機使用習慣」網路調查,發現超過五成民眾會因處於通勤吵雜環境下,自動調高耳機音量,長時間使用恐成「娛樂性聽損」高風險族群!

 

超過1/2年輕人不安全使用耳機 11億年輕人口陷聽損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WHO)2015年提出警訊指出,超過1/2年輕人使用耳機習慣不安全,除了高度依賴手機與平板的收視習慣,加上暴露於夜店、酒吧、KTV、運動賽事等吵雜場所;WHO更推估高達11億年輕人口(12-35歲)由於未妥善使用耳機與控制聆聽環境,導致近年來年輕族群聽損風險提升。

 

過去聽損的主因除了先天因素,後天多半與疾病、意外、職業傷害有關,而現代人為了追求更好的影音享受,愈來愈多人通勤時與耳機為伍,更遑論為了疫情宅在家或不想被打擾,耳機的使用頻率有增無減。

(推薦閱讀:天熱潮溼小心耳朵會生黴! 戴耳機時這幾點很重要

 

 

噪音環境音量調更高 每三人至少有一人超時用耳機

 

根據「耳機使用習慣」網路調查問卷顯示,高達92%答題者有使用耳機習慣,最常用來聽音樂、追劇、打遊戲等。雖然幾乎所有人(98.7%)都知道過大音量會損害聽力,但超過10%使用者坦言沒有注意過音量或習慣將音量開到超標(>75%),進一步分析發現,這也與聆聽的環境有關,超過六成使用者會在噪音環境下聆聽耳機,如搭乘交通工具時,而且有超過半數的人會調高耳機音量,以避免聽不清楚。

 

此外,經實測發現,大眾運輸平均音量約75-85分貝,一般人在80分貝環境下為了要聽得清楚,聆聽耳機時音量往往會調升到85-90分貝,因此本來是嫌交通工具聲音太吵,但這樣的舉動反而讓自己置身於更大的噪音環境之下。

 

而調查也顯示,每次使用耳機時間超過1小時以上者約有44%,更有近三成是根本不休息、甚至戴耳機到睡著,意即每三人至少有一人是超時用耳;若在音量沒有控制好的狀況下長時間使用耳機,將造成聽力的傷害。

 

 

長期暴露噪音環境 永久性聽損不可逆

 

耳鼻喉科診所院長張益豪醫師表示,娛樂性聽損的潛在高風險族群,主要源自高工時、長期接觸噪音且沒有休息,比如長時間在酒吧、夜店、KTV、電影院等娛樂場所工作,或本身從事樂團、音樂產業人員、電競選手等;一般人則可歸因為使用行為超標,比如許多人騎腳踏車、跑步、上健身房、打電動、追劇,都習慣長期佩戴耳機。

 

張益豪補充,聽損患者初期可能會有耳鳴現象,影響睡眠品質、情緒焦慮,反覆惡性循環下工作效率與家庭氣氛每況愈下,但當下未必意識到與聽損有關,因此必須提高潛在病患的病識感。

 

(推薦閱讀:耳朵抽痛是中耳炎? 符合3點就中鏢!太晚發現恐害聽力受損

 

 

注意生活警訊 養成聽力66原則

 

暫時性噪音暴露造成的聽損有機會改善,但是長期導致的聽力損失恐怕無法逆轉,張益豪提醒,如果有下列警訊要立刻就醫:

 

1、生活中警示:與他人溝通時會跟不上,越講越大聲、一直要求對方重複話語,或是電視、電腦音量一直轉大聲、左右耳聽手機音量有差異。

2、生理上有反覆耳鳴,或是聽到怪聲音,時間超過一周。

 

(推薦閱讀:常耳鳴小心是糖尿病惹禍! 資深醫解析「兩者關聯」:每10人就有1人中

 

張益豪強調,最佳的預防方式則是定期檢查聽力,建議要比照對視力、牙齒的保健措施,每2-3年檢查一次,尤其是耳機使用頻繁者,更要有意識的追蹤聽力;至於耳機的正確使用原則,除了可選用好一點的設備來緩衝聲音的刺激,由於聽力具有很高的容忍度,不能主觀覺得耳朵受不了才調整,應該養成適當的音量與適度休息的習慣,並遵循「66」原則:「耳機音量< 60%、聆聽時間< 60分鐘」的66原則,以減少聽力的負擔。

 

延伸閱讀:
·
你是晚上耳鳴還是起床耳鳴? 耳鼻喉科醫教你「辨別嚴重程度」:小心影響聽力
·
一側聽力減弱、耳鳴當心突發性耳聾! 醫揭「黃金治療期」:防聽力受損

今日推薦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