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活動享受陽光 近視機率少3成

研究報告指出,「兒童每週待在戶外的時間每增加1小時,就可降低2%罹患近視的風險。」北市衛生局昨(8)日指出,戶外活動已被證實有助於降低近視的發生率、並延緩近視度數增加的速度,且完全不從事戶外活動的學童,比每天戶外活動大於2小時的學童,視力惡化機會高出3成。

「陽光」可增加視網膜的多巴胺分泌量

「陽光」可增加視網膜的多巴胺分泌量,抑制眼軸伸長,減緩近視的發生及度數惡化。衛生局指出,近視一旦發生便不可回復,而年級越小便罹患近視,未來越容易成為高度近視者,罹患青光眼、白內障、視網膜病變等導致失明的機率也較常人高,

台北市衛生局局長黃世傑表示,統計資料同時指出,完全不從事戶外活動的學童,比每天戶外活動大於2小時的學童,視力惡化的機會高3成,足以呼應文獻資料證實「陽光」會增加視網膜多巴胺分泌量,抑制眼軸伸長,可減緩近視的發生及度數惡化。

小一生近視15年間成長8.7%

根據國健署每五年委託台大醫院進行的「6~18歲近視盛行率之流行病學」調查,1995年國內小學一年級學生中,12.8%近視。2010年的調查顯示,小一生近視比例已增至21.5%,15年之間成長8.7%。升學主義壓力下,台灣的近視盛行率愈來愈高。2010年調查,小六學生65.8%有近視;2006年調查,國三達七成七,高三達八成五。特別是高三生,在1995年之後的歷次調查中,都超過八成有近視。2006年調查更發現,16.8%的高三學生,近視已達600度以上的高度近視。

衛福部統計報告,領有視障手冊人數中,65歲以上人口佔50%以上,高齡化人口罹患慢性眼疾逐年增加,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黃斑部病變、青光眼等,影響個人生活品質,增加家庭照顧負擔和社會成本。台北市衛生局建議,家長應多帶孩子從事戶外活動,除可有效延緩近視度數的增加速度及近視的發生,更能增進家庭和諧。(畢翠絲/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