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AZ長者易死?莊副揭數據初判原因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台灣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嚴峻,日本贈送我國124萬劑AZ疫苗,15日起擴大開放高齡者施打。不過開放接種至今,昨已11長者猝死,若截至今(17)上午,全台已有13人接種後猝死,其中又以新北、台中最多,讓不少人擔憂是否還要帶家中長輩去施打?對此,指揮中心表認為,應僅是剛好發生在接種完疫苗後的巧合事件,相關死因皆仍待調查釐清。

莊人祥說明猝死可能原因。(圖/指揮中心提供)
莊人祥說明猝死可能原因。(圖/指揮中心提供)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17)日表示,疫苗接種是預防COVID-19感染、避免重症與死亡最有效的方式,全世界已有數億人接種過至少一劑疫苗,且COVID-19疫苗的安全性也正持續被監測當中。依過去經驗顯示,大規模疫苗接種與安全性監測時,會發現有部分人在疫苗接種後,發生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的事件,包括死亡。這些事件可能是由接種疫苗所導致,也可能與疫苗無關,僅是剛好發生在接種完疫苗後的巧合事件,相關死因皆仍待調查釐清。指揮中心亦將持續監測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請國人放心。

指揮中心說明,在大規模疫苗接種初期,大部分的接種對象均為年長者,並可能有潛在慢性疾病,使得這類疫苗接種後通報死亡的案件數量增加。因此需藉由回顧病歷資料或解剖釐清死因,調查這些事件是否可能與疫苗相關。此外,亦可藉由持續性自然死亡率的評估,觀察是否有疫苗安全性的疑慮。如根據109年度我國人口統計資料,75歲以上年中人口為1,433,286人,同年度75歲以上死亡人數為95,367人;故可得知,即便在未接種COVID-19疫苗的情形之下,預期平均每日都會有200多名75歲以上長者死亡。

指揮中心統計,截至6月16日為止,國內共計1,133,515位民眾接種AstraZeneca COVID-19疫苗,其中174,098名為75歲以上長者。根據疫苗不良事件通報系統(VAERS)顯示,目前已收到11例接種AstraZeneca COVID-19疫苗後死亡之報告,其中8例發生在75歲以上長者,死亡個案絕大多數均為高齡長者且有慢性疾病。部分個案經解剖後已可確認死因。

指揮中心強調,截至目前為止,尚未有死亡個案被判定為與疫苗相關。指揮中心將持續監測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偵測安全疑慮並做出因應;同時提醒所有符合目前開放疫苗接種順序的民眾,皆能依照各縣市政府的說明接種COVID-19疫苗,除了保護個人免於罹病,更可建立群體對COVID-19的免疫力,避免疾病傳播。

疾管署中區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中醫大附醫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今(17)日接受媒體電訪時認為,民眾打完疫苗若有急性過敏反應,多在半小時發作,遲發性過敏則在1、2天甚至5天後,即便時血栓副作用,也多在第5天到第16天才發生。對於長者施打疫苗後死亡的案例,他認為事實上可從三點來看,一是從戶口與健保數據去推算,二是看健保資料庫,第三則是直接解剖看看是否與疫苗有關。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