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不到內衣是警訊!「1疾病」常被誤認媽媽手、肌腱發炎 不腫、不痛不等於好了

圖、文/常春月刊

「我還這麼年輕,怎麼會得到類風濕性關節炎?」42歲的陳小姐,20年前以為是車禍後遺症導致肌腱炎,服用消炎藥半年未痊癒,進一步檢查才確診類風濕性關節炎。原先喜好烘焙的她,因疼痛無法打蛋、揉麵團,被迫放棄開店夢想,也曾幾度坐了博愛座,被陌生長輩喝斥,「好幾次都是我爸幫我搶博愛座,我才敢坐。」回想過去,陳小姐難掩心酸情緒。

類風濕性關節炎初期常誤認為職業傷害 8成病友兩年內恐關節損傷

全台約有十萬名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林口長庚醫院風濕過敏科蔡昀臻醫師指出,許多人以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只發生在長輩,其實好發於30

至50歲的青壯年,因初期症狀易誤認成媽媽手、肌腱發炎、腕隧道症候群等職業傷害,因此延誤就醫;此外,更有超過八成患者可能在發病前兩年便出現關節損傷、約四成患者十年內恐釀成日常功能障礙。

看不出來不等於「沒事」 青壯年病友深陷家庭、職場困境

蔡昀臻說,很多病患一發作起來,不只是刷牙、扣內衣,連吃飯拿筷子、湯匙都有困難。而病友被疼痛折磨時,旁人常因「看不出來」,誤以為「無病呻吟」,這些錯誤認知帶給病友更多壓力。對正值求職以及照護家庭年紀的青壯年病友更是不利,常因疼痛導致動作緩慢、須請假休息,在職場上被同事誤解為賴床、偷懶、工作態度不佳;也因為身為家庭經濟支柱,擔心未來不能重回職場,索性隱瞞病情;同時發作時無法完成家事,有時連家人也無法諒解。

治療存有迷思 歐洲風濕病聯盟2022指引這樣才達標

根據歐洲風濕病聯盟(EULAR)2022指引,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達標,須於治療三個月內至少改善50%的疾病活動度、治療六個月內達成緩解以及低疾病活動度。不過,三總內科部風濕免疫過敏科主治醫師盧俊吉醫師表示,臨床觀察,病友對於疾病及治療有許多迷思,包含認為關節不腫不痛就可以停藥、藥物會愈吃愈多、病情沒起色而認為「藥沒有用」等,影響治療順從性,無法達標、緩解,並且讓心情更沮喪。

關節不腫、不痛 關節依然持續受到破壞

此外,盧俊吉提及,即使是關節不腫、不痛的時候,關節依然會持續受到破壞,且有些患者還有關節外併發症,所以不可以自行停藥,即使達到減藥條件,也要採取「階段性減藥」。對於許多病友「吃藥吃到怕」,可與醫師討論,醫師會依病友狀況調整治療策略與藥物劑量,不一定會越吃越多;除此之外,部分藥物須一至兩個月才產生療效,且病情起伏與生活作息、運動飲食也有關,須靠定期評估疾病活動度判斷,而非自行停藥。

藥物推陳出新 對症下藥減緩不適

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推陳出新,包括非類固醇消炎藥、類固醇、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DMARDs)、生物製劑、口服小分子藥物等,盧俊吉醫師說,醫病溝通是治療達標的最佳方程式,可依據自身病況、有無關節病變、藥物副作用、是否備孕等討論治療方式,以降低病情惡化速度。

【更多長春月刊報導】
·關節出現7大變化小心是「類風濕性關節炎」! 不治療恐侵犯身體其他器官
·手指刺麻「2特徵」恐是腕隧道症候群! 醫示警「8種人」罹患率超高

本文轉載自《常春月刊》扣不到內衣是警訊!「1疾病」常被誤認媽媽手、肌腱發炎 不腫、不痛不等於好了

延伸閱讀
愛愛最佳時間!最美博士揭殘酷真相「能做到的沒幾個」
疫情持續升溫!5/31口罩令再調整 僅1場所強制配戴
62歲孫德榮日前「半夜重摔」!拒住院返家再釀「膀胱感染」 急裝尿袋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