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與防疫兩難 中國野生肉類交易恐捲土重來

俗稱武漢肺炎的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自去年12月首先在中國武漢爆發以來,至今全球已有超過3,000萬人染疫,接近百萬人喪生。科學家與醫學界普遍懷疑COVID-19的病原體SARS-CoV-2是來自野生動物,並認為這種難纏的新型冠狀病毒與人類食用或長期接觸野生動物有關。中國為了防疫而頒布的野生動物禁令,造成鄉村扶貧計畫受阻,然而在中國疫情趨緩下,北京當局恐怕會在發展鄉村經濟的扶貧壓力下,放寬對野生動物養殖業的監管。

食用或接觸野生動物 COVID-19病毒可能來源

自武漢肺炎疫情於去年12月爆發後,病毒快速傳播至全球各地,造成目前已知超過3,300萬人確診感染,死亡人數約為99.8萬人,儘管有說法指COVID-19病毒可能起源於中國的實驗室,但是世界衛生組織(WHO)於4月21日指「該病毒是源自於動物」。科學家和公共衛生專家也認為,新型冠狀病毒很少會演變成致命的、人與人之間可傳播的病毒株,並指這種突變需要人類與某種攜帶原始病毒的動物之間,頻繁的相互作用才可能產生。

在各種研究紛紛指向食用或接觸野生動物是造成野生動物身上的冠狀病毒傳播到人類身上後,「吃野味」的行為遭到輿論嚴厲撻伐,北京當局於今年4月立法,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的獵捕、交易、運輸和食用。

不過,有自然保護組織指出,中國即使全面禁止野生動物的肉類交易,但是相關法規仍允許野生動物產品被用於中藥、服飾及裝飾,恐怕仍難以杜絕野生動物遭到獵捕,甚至是非法食用。

英國廣播公司(BBC)引述「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 (China Conservation and Green Development Foundation)秘書長周晉峰說:「這些漏洞存在嚴重問題...除了禁止吃野生動物,所有其他野生動物用途也應被禁止。」

扶貧目標致使中國鄉村大量繁殖野生動物

若是我們溯及中國野生動物肉類產業的來源,與北京當局為了幫助農村地方脫離貧窮有絕對的關係。

在這場COVID-19疫情爆發之前,中國也曾於2003年爆發「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當時病毒來源指向黑市交易的野生動物,並引起外界對野生動物貿易的高度重視與監管。但是隨著對這場公共衛生災難的記憶逐漸消失,加上北京當局對於解決貧窮的政治壓力越來越大,各級政府逐漸放鬆對野生動物的管理,並頒布政策,以吸引貧困,絕大部份是農村的工人從事繁殖野生動物產業。

其中特別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3年發表有關「精準扶貧」的言論,促使中國地方政府開始鼓勵社區發展「野生動物繁殖和馴化」產業,以實現農村和鄉下的減貧目標,結果被研究人員認為是COVID-19病毒中間宿主的許多野生動物,在中國大規模的合法繁殖。

英國「每日快報」(Daily Express)記者霍克(Luke Hawker)25日撰文指出,中國野生肉品產業的產值估計約為5,210億人民幣(約763億美元),飼養的野生動物包括供食用和藥物治療的蛇、竹鼠、穿山甲、果子狸和麝貓(civet,又名麝香貓)等,產業雇用至少1,400萬人,這些從業人員通常是社會上最貧窮的族群之一,其中有許多人在衛生保護不足的情況下工作,增加致命新型冠狀病毒從野生動物傳播給人類的另一個管道。

經濟壓力下 中國野生肉品市場恐捲土重來

從另一個角度觀察,北京力推農村地區繁殖野生動物發展經濟的扶貧計畫,在4月突然頒布的禁令後,減貧行動受到嚴重打擊,農村遭受失業痛苦,地方稅收也急劇減少,並且令中共幹部逐漸受到壓力,難以達成減貧目標。

美國全國公共電台(NPR)引述美國休士頓大學市中心分校(University of Houston-Downtown)專門研究中國國內政策的東亞政治學副教授李堅強(Peter Li)說:「繁殖野生動物帶來的商業利益,對中國政府帶來龐大壓力,農戶指稱若是不能販賣野生動物,就會面臨破產,蒙受巨大損失。」

如今繁殖野生動物以達成鄉村扶貧目標,與為了防疫而禁止販賣和食用野生動物,成為北京當局面臨的兩難抉擇,或許在中國疫情逐漸趨緩下,中國的野生肉類市場可能會像2003年SARS過後一樣,在人們逐漸淡忘下,再度捲土重來。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