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到自己的歸屬感!你聽過印度人的ABCD嗎?

當我帶著來自印度的Vinay準備前往下一個班級時,一個小男生湊到我們身邊,偷偷問我:「為什麼這個外勞會講英文啊?」

「不要叫別人外勞,你知道他是哪一國人嗎?」我作勢要彈他的額頭,他躲開了以後對我搖頭。他應該不知道這個世界上,每年有多少人專程跑到菲律賓去學英文。

「他是印度人,你知道印度人講什麼語言嗎?」我說。

「印度話!」

「印度語有一千多種,我們鈔票上就有十幾種印度語,我可能聽不懂其他印度人講的印度語,所以你知道我們和其他印度人溝通都用什麼語言嗎?」Vinay直接用中文加入我們的對話:「用英文。」

「話說,你中文這麼好,應該可以當英文老師打個工吧?」我問Vinay。

「我還蠻想的,不過似乎沒有辦法。臺灣認定的英文母語國家,只有英國、美國、加拿大、澳洲和南非,即便許多印度人真的就把英文當母語,但是我們在臺灣是沒有資格教英文的。」Vinay回答。

聽完Vinay這麼說,我說起一個朋友的故事。那位朋友的父母是香港人,但是他從小在英國生長;念完大學之後,他在旅行時交了一個法國女朋友,兩個人一起到了臺灣生活。他們開了一間補習班教小朋友英文,許多家長都指名要法國女朋友教,但其實他的法國女朋友英文沒有很好。

我們一邊聊,一邊到了下一間教室,Vinay說他突然想到一個可以和學生分享的東西。

「你們知道ABC是什麼嗎?」Vinay問學生。

「就是那些從小住在美國的臺灣人嘛。」臺下的學生笑著回答。

「對,印度也有,不過我們叫他們ABCD。」ABCD是什麼東西?

在臺灣,我們常常稱那些在國外長大的華人做ABC。原本我很單純地以為是因為喝洋墨水的華人整天講英文、用ABC,才被這樣叫的;後來才知道,ABC指的是America Born Chinese(美國出生的華人),所以ABC這個詞基本上只有我們可以用,就是華僑的意思。

印度人的ABCD又是什麼意思呢?

Vinay 說: 「 其實也有非常多在美國出生、長大的印度人, 但我們不是叫他們ABC,而是ABCD─America Born Confused Desi,美國出生的困惑印度人。『Desi』基本上是印度人的意思,至於中間的conf used,是因為這些印度僑民雖然在美國出生、長大、拿著美國護照,但是他們常常搞不清楚自己是什麼人。在美國人眼裡,因為他們的長相,他們永遠都是印度人,常常有人遇到他們就說:『你什麼時候要回印度啊?』但他們可能從來沒有去過印度;有些ABCD長大以後到了印度,卻因為不會說印度話,也不習慣用手吃飯等印度文化,所以印度人也不把他們當印度人看,問他們說:『你什麼時候要回美國?』他們在哪個地方都找不到歸屬感,不知道自己來自哪裡,於是,他們才會如此困惑(confused)。」

很難不令人聯想到「亞細亞的孤兒」。日治底下的臺灣人,在中國被當日本人,在臺灣又被日本人當中國人,高砂族可能又更加無奈。

同樣的移民問題, 在香港卻是整個反過來。來自香港的沙發客曉瑩說,香港人所謂的新移民,指的常是那群有錢到爆炸、在香港買房炒房地產、硬要住進香港的大陸人。他們的政府甚至發公文告訴學校,因為這些新移民聽不懂廣東話,所以學校上課「必須」講普通話,不然要罰錢。

這個草案當然馬上就被罵翻。然而, 那些所謂的權貴大陸移民,其實只占香港大陸人一小部分而已,大部分的人其實也一樣辛苦地在香港討生活;而政府這種親中的態度,不但沒有帶給他們任何好處,反而讓他們遭受香港人歧視。多數在香港生活的大陸人,其實都不是既得利益者,但這些港人們最常接觸到的大陸人,往往得承受大多數港人對少數大陸權貴的憤怒,講普通話買東西會被白眼,甚至也有學校不准學生講普通話。

此時此刻,我突然想到幾十年前的臺灣,那些在學校講方言而被罰站、掛牌子的學生們......人,不管來自哪個地方,都是人。

膚色、性別、國籍、體型、年齡、信仰......這些東西都無法定義一個人的價值。能定義價值的,只有思想,以及所做的事情。

本文節錄:【沙發客來上課:把世界帶進教室】一書/圖片來源皆為時報出版提供

 

《網友觀點》Yahoo奇摩新聞歡迎您投稿!對於這個社會大小事有話想說?歡迎各界好手來發聲!用文字表達你的觀點。投稿去---->http://goo.gl/iRPx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