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北美館變外太空!台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點出人們分歧立場

Milliøns建築工作室(澤娜・柯瑞騰、約翰・梅)、基爾・莫,《建築的鬼田》(The Ghost Acres of Architecture,2020)。(圖片來源/日日好日授權轉載,下同)

台北雙年展已於北美館展出,今年由法國哲學家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與法國獨立策展人馬汀.圭納(Martin Guinard)共同策展,並邀請臺灣獨立策展人林怡華(Eva Lin)策劃公眾計畫,集結全球25個國家及地區、58位參與者及團隊的作品。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人們立場的分歧

今年展覽主題為「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You and I Don’t Live on the Same Planet),來自於拉圖和圭納提出的假設:「全世界的人們不再對『生活在地球上的意義』有共識。當一連串衝突一觸即發,我們目睹了人們立場的分歧:似乎已放棄地球的人、試圖使環境變得更宜居的人,以及那些宇宙觀與全球化發展相斥的人等。」

透過該展覽,美術館彷彿成了外太空,參與者將穿梭於五大星球上,包含無視星球負載極限而堅持實行現代化的「全球化星球」(Planet GLOBALIZATION);以及關心氣候變遷並試圖調和永續與發展之間矛盾的「實地星球」(Planet TERRESTRIAL)等。

展區:全球化星球

本次展出亮點作品包括美國團隊Milliøns建築工作室全新創作《建築的鬼田》,藉由呈現20世紀最具指標性的建築之一「曼哈頓西格拉姆大廈」(the Seagram Building in Manhattan)案例,探討建築如何以最具創造性的方式為環境帶來正面影響。

伊山.貝哈達作品《預兆》拍下化學物質倒入水中緩緩沉澱、成形、崩解的反應過程,並將影像以放大近百倍的尺寸,投影於展場環景式的裝置中,呈現一個不斷擴張且具有毒性的繽紛宇宙。

藝術家提及:「在特定的範圍裡,有著過高濃度的單一物質,即是所謂的汙染。」如同「全球化星球」沉迷於現代化的美麗幻象,而貧富不均和氣候變遷等問題逐漸在各地因應而生。

伊山.貝哈達(Hicham BERRADA),《預言》(Présage, 2020)。

部份作品探索地表與及其上生命動態之間的關係。挪威藝術家瑪利安.莫里(Marianne Morild)的系列畫作,具現從地面「撕裂」而出的懸浮地表碎片。臺灣排灣族藝術家峨塞.達給伐歷創作《病毒系列》,描繪想像中從野生世界釋放出來的巨大病毒,視之為自然對人類侵襲與破壞環境的回應,藉此顛覆「入侵」的主客邏輯。

峨塞.達給伐歷(Cemelesai Takivalet)《病毒系列,2020》(示意圖)。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展區:實地星球

超抽地下水造成的海岸沉陷正發生在世界各地,回歸國內西南海岸也面臨相同問題,促發外界思考,「該如何協助這些土地轉型呢?」為此,團隊食事提案(Cooking Sections, Daniel Fernández Pascual & Alon Schwabe)的作品《牡蠣間》,則關注於近海發展已久的牡蠣養殖業並不需要抽取淡水,而牠們濾食性的生物特質還能改善水質,牡蠣殼亦是珍貴的石灰資源,也是牡蠣幼苗附著於上、生長成形的材料。

《牡蠣間》靈感來自具有百年歷史的三合土技術─一種混合牡蠣殼、糯米與麥芽糖的黏著劑。這件現地回應的全新裝置,並加上語音敘事引導觀眾沉浸其中,藉此重新想像人類與海岸共存的不同方式。

食事提案(Cooking Sections, Daniel Fernández Pascual & Alon Schwabe)的作品《牡蠣間》

臺灣藝術家蘇郁心錄像裝置《參照系》,探問數字及度量單位關係如何從田野、實驗室到資料庫的過程中被格式化,並研討圖像在臨界區(Critical Zone)田野工作中扮演的角色。

蘇郁心,《參照系》(影像截圖),2020,錄像裝置,尺寸視空間而定。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館外則有法國藝術家皮耶.雨格(Pierre Huyghe)的裝置作品《體外心靈(深水)》。企圖讓無生命與有生命,礦物、動物與植物,或象徵與真實之間,皆無分邊際地共存演化。伴隨這座雕像而進駐的「外來」生態系統,透過蜜蜂為其他生命傳授花粉而生長,並在這瞬息萬變且環環相扣的環境中,不斷自我調節,呈現無盡的變異。

皮耶.雨格,《深水,2017》(Exomind, Deep Water,2017)。圖像由藝術家、Taro Nasu東京畫廊、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和太宰府天滿宮提供。

北美館希望創造一個衝突情境的「比例模型」,藉此幫助參觀者自行定義所希望居住的地球。既然讓我們嚴重分裂的正是空間的問題,那麼還有哪個場所比展覽空間要更適合的呢?尤其因為台灣特殊的地質條件和地緣政治情境,這座島嶼本身便可以當作縮影,總結了整個地球所面臨的問題。在這座島嶼上,所有問題,不管是關於人口組成、地緣政治、地質或生態,通通都以最戲劇性的形式聚集在一起,從而創造出豐富的環境,讓藝術家、社會運動者、工程師、科學家和公民能為這不尋常的情境提供他們的答案,組構並呈現出人們想居住的各種土地。

本文轉載自《日日好日》,作者:許羽君,非經同意請勿轉載。

更多信傳媒報導
如果人生沒有答案? 莊子「無可奈何」的生命哲學
5年疾病控制率達6成、健保給付!胸腔外科醫:靠「這招」治療肋膜腔胸腺瘤
青青草地上 現代舞與跳鼓陣交融的「附近」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