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Omicron病毒當第4劑是錯誤訊息!」專家:與病毒共存是樂觀講法

近期新冠肺炎本土確診案例增加,雖然多數是輕症,但對於「新冠肺炎流感化,可與人類共存」的說法,台灣預防醫學學會理事長、輔大醫學系講座教授陳宜民11日接受廣播訪問時認為,「與病毒共存」是比較樂觀的講法。

國民黨文傳會副主委、清大兼任助理教授何志勇11日主持《POP撞新聞》,邀請陳宜民談論台灣與國際防疫趨勢,以及兒童疫苗問題。陳宜民表示,病毒會怎麼變化我們不能掌握,雖然目前Omicron病毒傳染力高、致死率低,但在加州最近流行的新變種「BA.2.12.1」傳染力更強,可能造成更多突破性感染。

陳宜民:得了BA.1還是會得BA.2,不可能把Omicron病毒當成第4劑

陳宜民也批評有些學者、名嘴說要把Omicron病毒當成第4劑,但這其實是錯誤訊息,依據中國研究顯示,得了BA.1還是會得BA.2,因此不可能把Omicron病毒當成第4劑。雖然BA.2.12.1致病率會不會比BA.1強還需要更多數據,但這病毒可以逃過BA.1免疫反應攻擊,所以「與病毒共存」是比較樂觀講法。

何志勇則提到,國外如澳洲已完全解封,邊境不管制、疫苗施打證明也不用;而大家一開始都在看英國笑話,但現在英國不僅疫苗施打率高,更有97%的人有抗體,首相強森2月還宣布確診者不用隔離,並停止調查接觸史,反觀台灣現在沒有明確走向,只是隔離天數下降,一方面朝開放走,一方面還是限制人身自由,有點矛盾。

陳宜民指出,國外的防疫政策與經驗是可參考的「考古題」,要密切觀察每個國家作法對疫情、感染造成的死傷、住院、死亡率比率,另外也要注意國民民眾素養問題,歐美沒有SARS經驗,因此對戴口罩比較陌生,但台灣民眾稀鬆平常。口罩戴好是重要的事,未必一定要象徵性宣布不戴口罩,這些是民眾自己要養成的好習慣。

陳宜民:兒童接種疫苗後的副作用大部分很輕

另外,很多人擔心兒童施打疫苗會造成嚴重副作用,但陳宜民指出事實不然。英國醫學期刊《The Lancet》最近針對丹麥小朋友的全國性研究,發現5至17歲小朋友因新冠疫情可能得到的最嚴重疾病為「多系統性發炎症候群」(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當中丹麥有接種疫苗的小朋友得該病機率為萬分之1,沒接種得到的比率是3400分之1,相差3倍,換言之,有打疫苗可降低3分之2的風險,具有保護力。另外,美國CDC統計,美國714萬的5至11歲小朋友打疫苗後得心肌炎的有14人,比例僅50萬分之1。因此,兒童接種疫苗後產生的副作用大部分很輕,多為發燒、接種部位疼痛。

針對台灣的兒童疫苗政策,陳宜民則批評指揮中心「該打屁股」,歐美與亞洲很多國家去年11、12月制定政策後,今年初陸續開打,反觀台灣總是宣稱「超前部署」,實際卻落後。陳宜民質疑台灣,「為什麼這麼晚才開始打」、「為什麼這麼晚才讓家長有選擇權」,「這就是將帥無能累死三軍!」

至於看待台灣未來防疫走向,陳宜民則建議,除了要解國際情勢,口罩戴好、營養充足,並且保護家中長者與小朋友,要讓他們打疫苗;等副作用較低的Novavax疫苗進口後,長者疫苗有新選擇,疫苗要打好打滿,有輕症就應該接受治療;也期待政府對口服藥物「Paxlovid」的給予方式更便民。

更多風傳媒報導
相關報導》 年底「下架張家」無望了?蘇治芬自爆:我跟劉建國已殺紅眼
相關報導》 半夜抓盜採、率鄉親政院下跪 綠營人士:拿回雲林,蘇治芬絕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