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感動 全運會成敗關鍵

中國時報【李忠一╱特稿】 世大運風光閉幕,喚醒國人對體育關心與感動,緊接世大運後的全國運動會將在宜蘭舉行,對宜蘭縣政府來說壓力不小,如何抓住、延續世大運帶來的感動,是全運會成敗的關鍵,這份感動來自選手本身,而非裝置藝術或吉祥物。 宜蘭縣曾在1992年辦理台灣區運動會(簡稱區運,全運會前身),相隔四分之一世紀,宜蘭有了國道5號、雪山隧道,交通更為便捷,但當年舉辦區運時「鄉下人辦喜事」精神與心情卻不復見,也難以引起縣民的關心與共鳴。 用一個字來為全運會下註解,大概就是「冷」字而已。 不過,台北世大運從不被看好的情勢中逆轉,主要原因就是選手的表現,儘管賽事占了天時、地利、人和等優勢,但隨金牌紛紛出爐、破紀錄的成績,選手用汗水與拚勁,喚醒國人對體育沉寂已久的熱情。 世大運的成功對宜蘭來說,雖然是壓力,卻也是轉機,除了少數選手因為重要國際賽事撞期,在世大運有好表現的選手,如奪下鞍馬金牌的李智凱就有可能代表桃園市參加全運會。 全運會在9月11日各縣市報名截止,但球類資格賽早已開打,其中有不少備受矚目的選手參賽,如籃球球星林志傑、桌球好手莊智淵等人都有參賽,選手本身就是全運會最大的資產,卻不見宜蘭縣政府宣傳賽事的亮點,進而鼓勵縣民觀賽。 全運會預算不到3億元,遠不能與破百億元預算的世大運相比,但全運會不收門票,適合全家一同觀賽,在報名截止後,縣府更該推出方便檢索與清楚的賽事資訊,甚至推出「點將錄」吸引民眾,讓更多人願意觀賽,再次為選手的表現而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