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拆掉圍牆 我的同學70歲|老幼共學 行不行?|華視新聞雜誌

台北市 / 陳沿佐 採訪/撰稿 梅志銓 攝影/剪輯

在少子化與高齡化的台灣,老幼共學能否形成共好的模式呢?上周我們深度追蹤,日間照顧中心走進台北市芝山國小,所引爆的反彈與爭議。今天採訪團隊要帶您前進嘉義,來看老幼共學的現在進行式。嘉義新埤國小的孩子們,有一群特殊同學,他們是來自太保日照中心、平均年齡70歲的阿公阿嬤們。小朋友會跟長輩們學種菜,校方甚至主動拆除學校與日照中心間的圍牆,讓彼此更加親近。老幼共學的和樂場景,同樣出現在桃園平鎮的幼兒園,小朋友跟著社區長者做料理學客語,成為傳承語言文化契機。老幼共學如何打破年齡隔閡,開啟跨世代交流,帶您一起來看。

上課鐘聲響起,嘉義新埤國小教室裡,一張張可愛的小臉龐,眼神充滿期待。新埤農藝隊指導老師李花環說:「小朋友,你們喜歡禮拜五嗎?」每周五下午,學校固定開辦的食農教育課程,是孩子們最期待的一堂課,只有這個時間,他們才能碰到熟悉的「老」同學。

走出教室,孩子們迫不及待向前衝,他們的目的地,是距離學校不到50公尺的嘉義太保日照中心。李花環說:「有的阿公阿嬤可能還在休息,所以我們安靜小聲走喔,不要吵到阿公阿嬤。」

一見到可愛的小朋友,原本坐在椅子上發呆的阿公阿嬤們,眼睛立刻亮了起來,這天他們是孩子們的同學也是老師。校門旁的空地,是2019年學校與日照中心,共同開闢的「高年級農園」,來到這裡,長輩們終於擁有主場優勢,開始大展身手。

李花環說:「小朋友注意聽喔,阿嬤上次有教過你們,她很會搓湯圓對不對。」嘉義新埤國小總務主任蘇玲賀說:「太保是以農業為主,我們有香瓜甜椒還有水稻,這些都是長輩的專才。」蘇玲賀說:「長輩藉由她的經驗,她的傳承,讓小朋友學到原來種菜需要這麼多細節,跟人一樣要細心地照顧。」

嘉義太保日照中心社工組長林姵君說:「互動的過程中,我們發現長輩臉上的笑容,她的活力整個精神都來了。」嘉義新埤國小學生蘇蓁庭說:「澆澆快快長大。」嘉義新埤國小學生楊和祐說:「我在澆水,可是我這個沒水了。」林姵君說:「老幼共學,小朋友跟長輩之間的互動,其實可以讓失智或失能長輩,生活是有改變的。」

69歲的黃秋靖阿嬤,過去曾是農會代表,現在幾乎天天來到日照中心報到。嘉義太保日照中心長輩黃秋靖說:「我比較喜歡來這裡,來這裡有人跟我講話。」日照中心的生活,儘管充實,卻也一成不變,兒女幾乎都不在身旁,黃秋靖阿嬤心中總是渴望有人陪伴。黃秋靖說:「我很喜歡他們來跟我作伴,一下下也開心,孩子開心我也開心。」

黃秋靖說:「有些孩子看到老人很怕,看到我們不會怕,還很喜歡跟我們講話。」黃秋靖說:「孩子不會看不起老人,小朋友很有趣,孩子看到這些老人,很愛跟我們講話,很好。」

您或許很難想像,課堂上,最小的孩子只有6歲,最高齡的長輩則是98歲,認識「老」的模樣,是老幼互動的第一堂課。新埤農藝隊指導老師李花環說:「在日照中心我們可能看到一些長輩,可能年紀比較大了,有時候小朋友的認知如果沒有這一塊,他會不知道怎麼樣去跟長輩做互動。」

新埤農藝隊指導老師李花環說:「以今天的課程為例,比如我們要讓長輩去畫水彩,就會考慮到拿筆、握筆的部分,我們今天準備的是刷子,不是一般的小支的彩色筆。」李花環說:「老幼共學,它本身應該是一個很輕鬆的氣氛,讓他們非常輕鬆地去相處。老人家需要的是一個陪伴,小朋友可以從這邊得到長輩的一些智慧,對小朋友來講,他也可以學會怎麼樣跟長輩相處。」

老幼共學,期盼破除老而無用的刻板印象,但在成功走上老幼共融之前,嘉義新埤國小,也曾遭受重重阻力。嘉義新埤國小總務主任蘇玲賀說:「其實還沒講到老幼共學,我們覺得日照中心在我們旁邊,我們也滿擔心的。師生會開始擔心校園常有老人走動,是不是會造成很多不便,或是擔心長輩在校園裡會怎樣之類的。」

過去學校與日照中心交界處,曾矗立一堵高牆,隔著圍牆,彷彿隔著兩個世界。蘇玲賀說:「其實一開始這邊是一堵圍牆,壁壘分明,這邊是學校另一邊是日照中心。」

2021年校方主動將圍牆拆除,打破世代隔閡,從此孩子跟長輩們不再疏離。蘇玲賀說:「打掉之後發現,好像藉由課程跟活動,慢慢地學校跟日照中心融合在一起。」林姵君說:「日照中心在社區裡面,它其實就是社區的一分子。」

記者陳沿佐說:「從位在嘉義太保的新埤國小校門口,走出來之後往左轉沒幾步路,一旁就是太保日照中心。近年在學校周遭,看到長照機構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因為政府在2020年喊出,一國中學區一日照中心的社福政策,今年這個政策執行率已經達到81%,但這真的有辦法能夠解決,國內日益增加的長照需求嗎?」

衛福部長期照顧司司長祝健芳說:「國中或國小,其實都是設立在人口相對比較密集的區域,可以在校園裡面有老少共榮,老少共學,都是目前世界的趨勢。」政治大學社工所教授王增勇說:「一鄉一日照或一學區一日照,大家的想像都是都市的樣子,但在偏鄉其實無法落實。興建一個日托成本250萬,更不要談在原鄉,因為建地少拿不到建照,所以政府講的一鄉一日托,到了原鄉通通都行不通。」

截至2022年9月,全台841個國中學區,已有704處設置日照中心,六都當中僅台中及台南市達標。另外基隆市、新竹市、澎湖縣、金門縣及連江縣,日照中心設置數量,更僅有個位數。學者擔憂,城鄉資源差距,土地取得困難,都是政策推動難題。

除了直接在校園內設置日照中心,老幼共學,還有許多不同模式。鏡頭來到200公里外的桃園平鎮區,一堂文化課程正要開始。桃園平鎮區福林里長輩黎森貴說:「小朋友今天有開心嗎?」社區裡的阿公阿婆跟幼兒園小朋友們,同時出現在課堂上,這是一種更接地氣的共學方式,他們不只是孩子們的玩伴,也是客語小老師。

2015年園方推動客語沉浸式教學,當年輕人成為母語失落的一代,老幼共學,為語言文化傳承開創契機。幼兒園執行長吳市紳說:「像客語,搞不好家長連聽都聽不懂,假如說長輩可以融入客語的教學,是非常非常好的事情。」

成大老年學研究所教授劉立凡說:「如果老幼共學的互動,在所謂的在地文化形塑下老幼傳承,是有它的意涵。因為老本身也是智慧的表徵,所以這是一個很好的互動機會。」長輩們的智慧,是孩子們最好的教材,也是無盡的寶藏。幼兒園園長吳逗凱說:「長輩的智慧傳承給小朋友,有一天他也會走到老年的階段,小朋友也會得到一種同理心。」

跟爺爺奶奶一起上學,我的同學不只7歲,也有可能是70歲,當跨世代互動,彼此才能更加認識理解。翻轉外界異樣眼光,或許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期盼我們一起變老,一起變得更好。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