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遷太平商場 考驗執政智慧

中國時報【郭韋綺╱高雄報導】 旗山區大溝頂太平商場拆遷案爭議已久,關鍵癥結點在於當年由政府出地、人民出資興建,但商場卻是蓋在排水溝上,政府並未出地,凸顯當年法規不完善、決策草率,太平商場是歷史共業,民進黨政府既然喊出了轉型正義、居住正義,就應該概括承受,找出合理解決的方法,還給住民公道、彌補過錯,才是為政之道。 最有古早味的街道 太平商場是在民國45年,由旗山鎮公所出地、住戶出資,仿照當時高雄最興盛的鹽埕崛江商場,如法炮製在旗山大溝頂興建一共33戶商店,從藥房、鐘錶行、皮箱店、西裝店、老布莊到南松大飯店,商店林立,串連旗山戲院、仙堂戲院,堪稱5、60年代旗山老街最繁榮的地方,儘管繁華落盡,但也是保存老職人、老手藝最有古早味的街道。 近年高市府為了發展觀光整頓旗山商圈,陸續以治水、危樓等理由,打算拆遷太平商場,但因理由無法服眾,引發居民強烈不滿與抗爭。 其中,市府治水預計要花3億多元,把旗山區二至五號排水溝進行整治,改建為親水公園、滯洪池及綠帶等,雖然太平商場位於二號排水溝上,但當地從未發生淹水,令住民質疑拆遷究竟所為何來,也對市府產生不信任感。 沒淹水也不是危樓 再說到危樓爭議,太平商場建築形式日式商場風格,雖然老舊,但不到無法修繕的地步,市府以危樓和違章建築理由喊拆,實在沒道理。 回到拆遷案核心癥結點,太平商場蓋在排水溝上是不爭的事實,政府並未出地,造成錯誤政策,如今居民為爭取自己權益,正在打產權確認及民事合約的官司,陷入纏訟之中。 要雙方化解歧見,高市府應找出合理的解決方法,而不是一味找理由要拆,解決問題和展現溝通能力,考驗著執政者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