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對中政策:實力決定一切

(示意圖/shutterstock)
(示意圖/shutterstock)

拜登上台後,外界尤其是台灣關注的一個問題,就是新政府將如何處理與中共的關係。拜登的就職演說專注於內政事務,隻字未提中國;但從他任命的國務卿布林肯、國防部長奧斯汀和財政部長葉倫等重要官員在提名聽證會上的講話顯示,美國已把中共視為最重要的戰略競爭對手,並將研擬一套「軟硬兼施」的策略,來應對中共的挑戰。

軟硬要看實力。受新冠疫情影響,經過川普4年執政,有人認為美國國力每況愈下。「美國衰敗論」頓時甚囂塵上,成為媒體和學術界討論的課題。美國是否走向衰敗?這是見仁見智的問題。不可否認,拜登接手的確是一個千瘡百孔的政治爛攤子。美國想要繼續扮演世界的領導角色,想要和崛起的中國進行戰略對抗,先要秤秤自己現在還有多少斤兩,然後再決定如何量力而為。

哈佛教授奈伊從軟、硬實力來評估一個國家的能力。所謂「硬實力」,指的是以人口、經濟、軍事和資源為主的有形實力;而「軟實力」則是指能夠影響他國意願的無形力量,如政治制度、國家意志、文化及國際參與等。

經濟和軍事是最重要的「硬實力」。川普處理疫情不當,使美國的經濟受到嚴重衝擊;相較於美國的經濟疲弱,中國大陸卻還能維持經濟正增長。但美國的底子厚,尤其在尖端科技和貨幣方面仍居優勢地位。

對於眾所注目的中美貿易戰,因攸關民生議題,拜登打起來不會「手軟」。拜登曾批評川普的單邊談判和施加懲罰的作法成效不彰,但拜登不會貿然取消川普的關稅措施。照葉倫的說法,美國準備運用所有的工具,解決中共長期利用非法補貼、產品傾銷、智財權盜竊,以及其他貿易壁壘等造成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美國要和盟國協商,建立與中共貿易作戰的「統一戰線」。

習近平強調「強國必先強軍」,中共過去10年的軍備擴張有目共睹,但在中共達成「2027年建軍百年目標」的軍事現代化之前,美國的軍力還是當今世上唯一超強。美國參眾兩院於去年12月通過《2021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案》(NDAA FY21),全年度國防預算規模達7410億美元,並將根據這項法案建立「太平洋威懾倡議」計畫,目的就是強化美國在印太地區的防務與結盟,以嚇阻中國大陸。

川普獨斷濫權、自行其是,大大削弱美國長期累積的軟實力。尤其是發生在美國國會的一場暴力衝突,讓當年發表〈歷史的終結〉一文的著名學者福山,日前也不得不承認他已轉變想法,認為「現代自由民主是有可能衰敗或倒退的」。美國制度與價值的優越性受到考驗,提供中共內部從事政治教育的負面教材,讓習近平更加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川普任內採「退群」行動,削弱跨大西洋聯盟的凝聚力;川普在商言商,在防衛支出上斤斤計較,也引起日韓盟國的不滿。在美國新舊任政府交接前,先是日本、澳洲、紐西蘭參與簽署中共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協定》(RCEP);接著是歐盟與中共簽了「中歐全面投資協定」。盟國簽約的舉動可能衝著川普政府而來,卻非拜登政府所樂見。

美國選前選後的政治亂象,使得本已分崩離析的西方聯盟體系雪上加霜。「大西洋理事會」高級研究員阿什福德表示:「如果美國自己幾乎沒有正常的民主,又如何傳播民主或為他人樹立榜樣?」拜登想要組全球民主聯盟來遏制中共,但之前必須重建盟國對美國的信任和信心,重新塑造美國的民主典範。這可是一件費力又花錢的工作。

總之,中國崛起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現實,非任何人的主觀意志所能轉移。拜登是一名帶有現實主義色彩的政治領袖,他和川普不同,不想「改變中國」。所以他須「先安內再攘外」,再仔細研擬一套和中共的相處之道。拜登政府自顧不暇,因此鼓勵兩岸展開對話。台灣的因應對策,除了思考如何提升台美關係,是否更應想想如何改善兩岸關係?

(作者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