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就任/台美關係 學者:應更抓緊美國

有學者建議台灣要認清並掌握趨勢,也有學者建議台灣應「把美國抓得更緊」,持續強化台美關係。(圖:蔡英文總統推特)
有學者建議台灣要認清並掌握趨勢,也有學者建議台灣應「把美國抓得更緊」,持續強化台美關係。(圖:蔡英文總統推特)


針對拜登執政後的台美關係,外交部認為,拜登政府已展現其支持台灣的立場,至於受訪的學者們則都著重美中關係與台美關係的互動牽連,基本上認為美中關係可能趨緩,將進一步導致台美關係在形式及某些實質議題或許不如過去4年;而面對這樣的態勢變化,有學者建議台灣要認清並掌握趨勢,也有學者建議台灣應「把美國抓得更緊」,持續強化台美關係。

外交部:拜登政府支持台灣

討論拜登政府未來的對台政策,可先觀察準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的立場,外交部認為,布林肯在聯邦參院外委會任命聽證會中的談話,「公開表達對我國的強勁支持,展現拜登政府的挺台立場」。

布林肯提到「台灣關係法」,說拜登政府將延續該法的跨黨派承諾,希望台灣在國際組織中扮演更重要角色;至於前國務卿蓬佩奧解除的交往限制,布林肯的立場則是,將依據「台灣保證法」(Taiwan Assurance Act)檢視對台交往準則。

前總統川普在去年底簽署「2021會計年度聯邦政府撥款法」,內容包含了「台灣保證法」本文,其中敦促美國國務卿檢視對台交往準則,並對檢討結果及「台灣旅行法」執行情形向國會提交報告。換句話說,布林肯是否遵循蓬佩奧的「解除」做法,仍需持續關注。

學者:台灣壓力上升

健行科技大學企管系教授、台灣民主基金會副執行長顏建發表示,可以確定的是美國的共和、民主兩黨都清楚認知台灣的重要性,但是,在拜登政府「交往為主,圍堵為輔」、建議中國「既要保持與老朋友的關係,還要結交新朋友」的對中政策之下,中國在與美國交往之餘,也會要求台灣進行交流,由於拜登政府對中國「施展的壓力」會減少,將導致台灣處理兩岸關係的壓力上升。

顏建發說:『(原音)台灣畢竟也是一個活生生的存在體,那你到時候需不需要跟中國交往呢?過程中跟中國交往以後,國內這些統派的聲音又出來了,但是他(中國)說你不接受一中,我不跟你交往,又變成球就在民進黨的手裡了,這就很累了;一旦交往成為主流以後,他(中國)就會想辦法說,我也要跟台灣交流,台灣也想跟他(中國)交流,可是他(中國)就說抱歉,我也不是不交流,我只跟我願意交流的人交流,所以其實我不大樂觀,而且現在美國疫情的問題、經濟的問題很慘,他(美國)大概只能顧內部,顧內部,他(美國)對外部能施展的壓力會更少,更何況,他(美國)的理念本來就是交往為主。』

學者:台美關係回到川普前狀態

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劉德海分析,川普政府拿台灣議題挑釁中國,但拜登政府不同,「無意跟中國對抗」,且從大趨勢來看,美國未來的對外政策不會以軍事為主,經濟才是最大重心。

劉德海分析拜登國安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提出的主張,認為拜登政府的立場是「外交政策要服務內政,內政要以中產階級的利益為主」,而當拜登政府將經濟視為重心、解決內部問題才最重要的情況之下,就必須穩定住美國與中國的關係,換句話說,台美關係極可能回到川普執政之前的狀態,劉德海說:『(原音)不太可能再賣我們很多武器了,因為他不想要跟中國大陸正面對抗,武器就是一個,然後高級官員來訪,可能性也降低。』

雖然政治軍事方面可能降溫,但劉德海指出,台美的經貿合作卻有可能強化,尤其是拜登政府若要發展5G、電動車等綠能產業的話,台灣則有機會參與其中。

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趙文志認為,美國如何運用多邊主義、如何與歐盟等盟友恢復關係,應是台灣觀察的重點,若拜登政府回到過去那種「既合作又競爭」的做法,在許多議題上需要中國的合作,就可能影響台灣的國際空間,但若拜登可以有效整合,讓美、歐等國團結齊心應對中國崛起,則將有利台灣的對外關係。

學者:更要抓緊美國

綜合上述,拜登執政下的台美關係,似已不可避免將出現更多變數並面臨不少挑戰,台灣應如何因應?

劉德海表示,美國在西方的盟友歐盟,與中國談定全面投資協定,在東方的盟友日本,與中國透過RCEP共同主導亞太經濟,台灣應清楚認識這樣的趨勢與情勢發展。

顏建發則認為,台灣必須持續強化台美關係,「把美國抓得更緊」,例如經貿投資、文教科技交流,可將美國50州視為50個國家積極拓展合作,且台灣是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重要堡壘,「我們不需要宣稱我們是美國的一部分,可是我們在做美國一部分的工作」。

原始連結
相關新聞
拜登就任/葛來儀:美國將多做少說 避免傷害台灣

拜登就任/美重返巴黎協定 2021年可望成氣候變遷突破年

中制裁美前官員 陸委會:中共對民主缺乏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