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見普京 中國是關鍵議題

(德國之聲中文網)在日內瓦湖濱的一座別墅內,美俄兩國總統展開了一場長達數小時的閉門會談。在會議開始前,兩人共同在眾多記者面前亮相,卻拒絕回答任何現場提問。

拜登表示,這是兩個大國間的一場討論,“面對面交談總是好過其他形式”。普京則說,他希望接下來的會談“富有成果”。

美聯社現場記者報道稱,除了握手時,兩名總統似乎在有意回避直視對方眼睛。現場有記者問拜登是否能夠信任普京,但是拜登只是似是而非地點頭;還有記者問普京是否懼怕正在坐牢的反對派人士納瓦爾尼(Alexei Nawalny),俄羅斯總統未有任何回應。

今年2月,美國和俄羅斯之間的關系降到了30年來的最低點。拜登在一次媒體訪談中,將普京稱作"殺人犯",引起了莫斯科方面的憤怒。然而就在這次風波之後不久,轉機就出現了:美俄雙方計劃在中立國瑞士的土地上,進行一次面對面的會談。

德國波茲坦大學國際政治學教授克萊默(Raimund Krämer)認為,美國在尋求與俄羅斯實現關系正常化,而主要的原因是中國:"拜登此次歐洲執行主要關注的優先目標,就是打造一個抗中聯盟。不管G7峰會、北約峰會,美國和歐盟之間的峰會,還有這次拜登與普京的會談,都能看出這一點。"

美俄領導人這次會談可能涉及的話題很多,從裁減軍備協議,到烏克蘭危機,再到敘利亞、伊朗、阿富汗問題,加上人權議題,包括俄羅斯對新聞自由和異議人士的打壓,親政府組織實施的黑客襲擊,還有俄羅斯盟友白俄羅斯強迫客機降落只為逮捕異議人士的行為,等等。當然還有一個議題不會寫進議事日程,但卻早已經成為美國外交的重中之重,那就是中國。

平息和俄羅斯之間的矛盾,從而專心對付中國

就在拜登開啟歐洲之旅前夕,美中關系發生了進一步的惡化:先是在G7峰會召開前三天,美國宣布有意和台灣簽訂貿易協定;次日,美國參議院又通過了一份法案,旨在科技領域與中國抗衡。而在峰會召開前夜,美國國防部長又下令五角大樓,在國防領域聚焦中國。

"拜登並不喜歡普京。他也不認為俄羅斯有什麼非同尋常的戰略價值。……但我認為,從美中關系的現實狀況來看,我們可能不想和俄羅斯人之間有太多的麻煩",美國政治學者布雷默(Ian Bremmer)在接受德國之聲采訪時說。

"和中國走得太近對俄羅斯沒有好處"

自從俄羅斯2014年吞並克裡米亞之後,莫斯科和北京之間就越走越近。西方對俄羅斯采取的制裁,直接導致俄羅斯所接收的外國投資直線下降。而通過轉向中國來彌補這一損失的策略,只是部分取得了成功。俄羅斯的經濟已經多年停滯不前,實際收入水平下降,民眾的不滿情緒逐漸累積。

俄羅斯希望能夠從中國的經濟發展中分得一杯羹。通往中國的天然氣管道正在修建,與此同時俄羅斯的先進武器也在運往中國,而這些武器裝備都是中國從西方國家那裡買不到的。"俄羅斯在中國構建軍事衛星防御體系提供支持,但在這方面也十分謹慎。畢竟俄羅斯人也不希望中國人直接抄襲自己研發的軍事技術,然後在相關領域變得不再依賴俄羅斯。"

德國綠黨政治家、智庫"自由現代主義中心"(Zentrum Liberale Moderne)創始人福克斯(Ralf Fücks)認為,讓普京和習近平走得更近的,是兩個人在威權主義方面的共同點。"一個新的威權大國國際體系事實上已經存在,自由主義民主政體乃至自由主義世界秩序是它們共同的對手。俄羅斯面對中國的感覺更多是畏懼,而並非將中國視為一個戰略伙伴。"

莫斯科國立人文大學的北美研究學者維多利亞·茹拉夫列娃(Victoria Zhuravleva)指出:"和中國走得太近,對於俄羅斯來說是一種危險。"她認為,對於俄羅斯來說,美國可以成為制衡中國的力量,而俄羅斯則可以"在兩個大國之間尋求平衡"。

拜登的難度系數更高?

美國智庫卡特爾中心的中國問題專家劉亞偉表示,通過對中國社交網絡的觀察,他發現中國學術界對於拜登和普京的會面感到越來越不安。"我認為拜登決定會見普京是一個相當明智的策略,這給中國一些人帶來了焦慮。"他強調,美國發現同時應對兩個敵人--俄羅斯和中國--是相當艱難的,所以更好的辦法是"分而治之"。

不管怎樣,俄羅斯和美國之間關系還是分歧佔據主導地位。在烏克蘭問題以及人權問題上,雙方基本上不可能達成某種共識。分析人士認為,對於普京來說,單純接到拜登的會面邀請,就已經是他在內政領域可以加分的成績了。而俄羅斯媒體自然也會將這次會談描述成"對俄羅斯大國地位的肯定"。

說到底普京是沒有什麼可以損失的。而拜登卻必須明明白白地闡述自己對俄羅斯的立場,指出莫斯科所犯的錯誤,這樣才能給自己的政績加分。

© 2021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Killian B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