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與莫迪並非哥們 美印關係將有考驗

印度與美國將在26、27日舉辦外交與國防2+2對話。(圖:Pixabay)
印度與美國將在26、27日舉辦外交與國防2+2對話。(圖:Pixabay)


美國民主黨候選人拜登(Joe Biden)已經宣布勝選,雖然現任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拒絕 承認敗選,揚言採取法律行動,但一般預料,川普翻盤的機會微乎其微,而拜登上台可能對美國和印度的關係產生影響。

過去幾年來,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與川普建立了親密的關係,公開挺川普連任,卻可能得罪了民主黨。現在民主黨的拜登上台,政策將有所調整,同時也會檢視印度受到批評的人權狀況。未來的美印關將牽動中國和俄羅斯,美印關係如何發展,相當值得注意。

莫迪與川普 建立兄弟般情誼

印度社群媒體最近廣傳一段10秒鐘的影片,印度總理莫迪在其中眉開眼笑的宣布:「川普政府時代已經到來」(Ab ki Baar, Trump Sarkar)。這是莫迪將自己的競選口號「莫迪政府時代已經到來(Abki baar, Modi sarkar)」改編而成,目的在拉近與川普的關係。

這段影片拍攝於2019年9月,莫迪和川普在美國休士頓的一項集會。當時莫迪讚揚川普,「為世界達成如此多的成就」,並欣賞川普「讓美國再度偉大」的決心,又說這位美國總統「溫暖、可親近並充滿睿智」。

許多人認為,莫迪在5萬名印度裔美國人面前說這些話,顯然是為了在進入選舉年之際對川普表達支持。因此,在拜登勝選後,有人擔心,莫迪對川普的支持可能讓印度受損。

莫迪公開挺川普 犯下外交大忌

一位印度前外交官員表示,莫迪政府可能破壞了外交的基本原則。「一般而言,各國政府和領袖都會謹慎,絕不對其他國家的權力更換發言,以免被視為在選舉年對某位領導人表達個人的親密。」

今年2月,川普訪問莫迪老家古茶拉底省(Gujarat)最大城阿默達巴德 (Ahmedabad),在可以容納11萬人的大體育館受到盛大歡迎,顯然印度政府已將政治風險拋到腦後。莫迪的印度人民黨(BJP)也公開支持川普連任,甚至支持川普宣稱美國大選有舞弊的說法。

自從川普在2017年1月上台以來,川普和莫迪就建立密切的關係。他們會晤過多次,川普在談到要角逐連任時還說,他獲得來自莫迪總理的大力支持。

這位前大使表示,印度的所有作為都會有後果,「如果拜登陣營覺得不高興,不會視而不見。」

私交發揮作用 確保美印關係穩定

分析家表示,莫迪和川普的這些私交,在確保美國和印度關係維持穩定上有其必要性。

孟買智庫外交政策研究計畫(Foreign Policy Studies Programme)研究員、前印度駐緬甸大使巴蒂亞(Rajiv Bhatia)向香港南華早報(SCMP)指出,「全世界都發現,川普是位不同尋常的領導人,需要以特別、私人化的方式交往,莫迪的精心安排取得一些不錯的結果。」

巴蒂亞表示,與川普「親密」對新德里提供了便利,「加強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QUAD)和馬拉巴爾海上軍事演習(Malabar),都出現在印度與中國對峙期間,就是因為有這樣親近關係才會發生。」

這些親密關係的另一項結果是,在有爭議的問題上,尤其有關莫迪政府處理宗教少數族群問題時,美國的態度也會柔和一些。

川普忽視印度人權問題

但是,人權觀察組織(Human Rights Watch)南亞分部主任甘古力(Meenakshi Ganguly)指出,「在像是印度等國家,人權的關切早已被川普政府忽略」,「我們沒有太大期望,川普政府會就人權問題採取立場。」

美國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高級研究員、前美國國務院顧問狄利斯(Ashley Tellis),在最近一份有關拜登的檔案中指出,川普政府「不太關心」像印度等國家的人權問題,以致於印度的相關舉措可能不會面臨來自川普政府的指責。

跟川普親密有代價 疏遠了民主黨

親密關係雖為新德里取得利益,但也付出了代價。莫迪政府就經常跟美國民主黨發生爭議,尤其在人權問題上。

在新德里廢除查摩與喀什米爾(Jammu & Kashmir)在憲法上的自治地位後,民主黨議員最少在兩次場合提出決議案,譴責印度政府在喀什米爾封鎖通訊,並集體拘留民眾。

印度外長蘇杰生(S Jaishankar)去年訪問美國時,曾拒絕會晤參議院和眾議院外交委員會領導層,以抗議包括民主黨籍眾議員傑亞帕爾(Pramila Jayapal)在內的議員,所提出的譴責印度決議案。

蘇杰生也拒絕民主黨資深議員華倫(Elizabeth Warren)和賀錦麗(Kamala Harris)邀請的會議。華倫曾經參加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的初選,有一定的民望,而賀錦麗現在成為新科美國副總統,她們都支持傑亞帕爾,並指責蘇杰生。

拜登主政 美印關係有待磨合

美國國會研究處(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今年1月為美國眾議員準備的報告指出,印度崛起成為美國的夥伴,一直是共和、民主兩黨少數有共識的主題之一;然而,新德里的國內政策顯示,這項共識正在受到侵蝕,尤其在民主黨議員間。

狄利斯指出,「對新德里的憂慮是一個跡象,在拜登主政下此種磨合可能增加;並說,拜登可能(與川普)有所不同,會擴大檢視印度內部的政治發展。」

拜登在提出新政府未來做法時曾經表示,莫迪政府修正公民法(CAA),允許從阿富汗、孟加拉、巴基斯坦等鄰邦逃到印度的各大宗教難民,可以快速取得印度公民身分,但這項新法卻排除穆斯林,令他感到失望。拜登並批評說,這與印度傳統的世俗主義不一致。

拜登也批評莫迪處理喀什米爾問題的做法,指稱印度政府「限制不同意見,比方不准和平示威,以及封鎖網路或減慢上網速度,以弱化民主」。

今日印度報(India Today)指出,有印度血統的賀錦麗,在喀什米爾問題上,也不滿印度政府「違反人權」的行為,這對印度政府來說並不是個好消息。

美印會共同抗中 對俄態度則難說

即使如此,專家仍然表示,拜登和莫迪政府之間容或有歧見,但是他們如何處理共同的關切仍然比較重要。

新德里將希望華府對中國和巴基斯坦的政策能夠持續,而拜登也已經指出,在某些議題上,他與現行的印太政策不會有太多差異;並說,他的政府將和印度共事,以支持一個以原則和穩定為基礎的印太地區,不讓包括中國在內的國家可以威脅鄰邦卻不受咎責。

巴蒂亞表示,在印度重新設定中國政策時,拜登的做法將決定兩國關係。「印度很明白,他和中國的關係短期內將和過去5年非常不同。因此,一旦世界清楚了拜登的中國政策,美印關係也會更清晰。」

此外,拜登對巴基斯坦和俄羅斯的政策,也將是對新德里的試金石。

巴蒂亞指出,尤其在國防合作方面,印度向俄羅斯採購飛彈,與俄國的關係對印度的安全需求極為重要;然而,拜登似乎將俄羅斯視為主要對手。在此情形下,印度必須說服拜登政府,才能確保印度,不會在美國和俄羅斯互相交火下受到牽連。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