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難題:黨內兩派糾結 民眾不解預算案

拜登政府的預算案卡關,顯示拜登彌合民主黨內進步派、溫和派分歧的必要性,這也關乎明年的期中選舉;不過另一方面,華盛頓郵報專欄指出,當國會在「3.5兆元」的數字討論打轉時,一般民眾根本不知道「預算案」到底是什麼,這也是拜登不應忽視的問題。

華郵記者邦普(Philip Bump)的特稿引述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的民調,顯示雖然「3.5兆元預算案」或「重建美好未來」(Build Back Better)的口號琅琅上口,但是多數美國民眾表示,自己根本不知道「法案重點到底是什麼」。

諾克斯指出,這與拜登之前的新冠紓困法案、基礎建設法案形成鮮明對比;以紓困案來說,民眾知道自己會領到一筆紓困金,父母知道能享受更多稅收抵免,試圖度過疫情難關;在重點明確的情況下,該巨額支出的法案獲高民調支持、順利過關。

基建法案也很容易為民眾掌握,固然除傳統建設外,原法案還包括許多如清潔能源之類的「綠色」議題,但是也有其道理,因為氣候變遷正在威脅基礎建設;而CBS民調顯示,傳統基建之外,其他在兩黨共識下被剔除的「殘羹剩飯」也得到民眾支持。

但是相對於一般民眾對兩法案的重點掌握,對預算案的了解可說幾近無知,甚至捍衛預算案最力的進步派參議員桑德斯(Bernie Sanders),也只提到「降低藥價」、「擴大醫療、教育、社福」、「應對氣候變遷」等,但是一個「完整的概括敘述」卻付之闕如。

而在國會民主黨兩派系的折衝中,民眾看到的也只是在成本之間的糾結,溫和派參議員如曼欽(Joe Manchin)、席納瑪(Kyrsten Sinema)等對支出規模有意見,希望縮減時,民眾也看不出他們是基於對法案哪些內容有意見,以支持削減規模。

諾克斯指出,新冠紓困案,以及9月國防開支增加的提案在國會幾乎無異議通過表明,國會不是不願花錢,只是政府無法讓民眾清楚而概括的掌握法案內容時,政治上折衝的難度就會增加。

更多世界日報報導
課堂播白人扮黑人電影 音樂教授盛宗亮道歉仍被停職
美企批拜登:中國關稅政策亂又不透明
總統級報恩 美軍協助阿富汗口譯員全家逃往巴基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