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臺灣溫泉鄉(前篇) ――北投溫泉開發祕聞

臺灣被稱為溫泉天堂。全國有130個以上的地方湧出泉水,還有很多在日治時期被整頓成附有住宿設施的溫泉鄉。我從歷史、文化、自然、觀光等層面將臺灣溫泉的魅力分成前後篇介紹。前篇針對臺灣溫泉鄉發祥地,臺北近郊的北投溫泉,穿插鄉土史研究家楊燁的訪談,論述其超過100年的歷史與魅力。

楊燁先生顛覆臺灣溫泉史通論的論述

臺灣的溫泉鄉在日本開始統治後的1896年,由大阪出身的平田源吾於臺北近郊北投開設「天狗庵」溫泉旅(1901年開設)而展開,是長久以來的通論。但是,最近出現了與此說持不同意見的人,他就是住在北投的鄉土史研究家,楊燁。


居住在北投的鄉土史研究家楊燁先生(筆者攝影)

「北投最早開設溫泉旅館的其實是松濤園(1896年開設)。平田源吾自己也在他的著作《北投溫泉誌》(1909年)中提到:『其實松濤園是北投溫泉區唯一的旅館。』」

上述關於松濤園的一文,楊燁從文章脈絡推測,平田源吾在開設天狗庵之前,曾於1896年時在北投購入自宅,然後把這個時間記成「天狗庵」的開業時間了 。1898年的《臺灣日日新報》刊登了採訪平田的文章,也沒有「天狗庵」的任何記述,這個旅館名稱在文獻中登場已是1900年以後了。

楊燁於2020年11月所舉辦的「第10屆臺北學:宏觀與微觀下的臺北百年發展」研討會(臺北市立文獻館主辦)上發表此論述,以「臺灣最豪華溫泉文化地景的誕生--日本時代初期北投溫泉史新考」為題。此發表改寫了北投歷史的一部分。

從警察或軍隊的休養所發展成溫泉鄉

不管怎麼看,北投是臺灣溫泉鄉的發祥地這個論述本身應該沒有任何反論的餘地吧。為了記念臺灣縱貫鐵道開通,在1910年所作的曲子《臺灣周遊唱歌》(作詞:宇井英,作曲:高橋二三四,共90段)裡的第14段中可見到下面的一小節。

出產硫磺的北投
是知名的溫泉區
來泡湯嬉遊之人
聽說是絡繹不絕

日本開始統治後,經過15年進到明治末期,北投已經以溫泉鄉之姿擁有屹立不搖的地位,可以從此段歌詞了解當時呈現了相當熱鬧的景況。

臺灣的溫泉鄉很多都是由日治時期作為警察或軍隊的休養所後發展而成。北投溫泉曾為日俄戰爭傷兵的療養地,現在的「北投文物館」和以前的「佳山旅館」,到二戰結束前都被當作陸軍士官俱樂部使用。另外,臺灣各地的溫泉鄉至今還存在著稱為「警光山莊」的警察休養設施,是因日治時期的警察療養所,被一直延續使用到戰後的關係。苗栗泰安、臺中谷關、臺南關子嶺、南投東埔,還有廬山(不過廬山休養所在2021年1月1日停止營業)和臺東知本,各地都設有「警光山莊」。


日本時代,當時的皇太子之昭和天皇也造訪過的「北投溫泉公共浴場」。如今為「北投溫泉博物館」成為觀光景點(筆者攝影)

另外,日治時期也出現了「臺灣四大名泉」一詞。指的是臺北的北投、草山(現在的陽明山)、臺南的關子嶺和屏東的四重溪四大溫泉。以泥溫泉著名的關子嶺,是南部據點的警察療養所,四重溪則是因高松宮親王在新婚時造訪而出名,他當時下塌的旅館到現在還留著「太子的湯」等名稱。其他像是明治溫泉(現在的谷關)、櫻溫泉(現在的春陽)、富士溫泉(現在的廬山,於2008年因森拉克颱風災害,南投縣政府於2012年廢除溫泉街並勸告居民遷徙)也曾被稱作「臺灣中部三大溫泉」。

原住民族取的地名

臺灣的溫泉被認為很多都是由日治時期的日本人「發現」的(北投溫泉則是日治開始前1893年由德國的硫磺商人奧利發現。但是,根據楊燁的說法,奧利只是在流著溫泉的北投溪畔創建了沒有溫泉設施的「溫泉俱樂部」,要說是他發現硫磺難免缺乏正確性。)那也不過只是個文獻上的記述而已,早在很久以前,臺灣的原住民就知道溫泉的存在和效能了。就算沒有留下記錄,但很多地名卻印刻著證據。


帶有硫磺氣味的北投溪(筆者攝影)

舉例來說,「北投」的臺語發音「Pak-tâu」是源自於以前居住於此的原住民凱達格蘭族語的「女巫」之意。這個稱呼應該是從溫泉霧氣朦朧上昇的樣子而聯想到的吧。在北投不遠處,有著臺北最大夜市而著名的士林,舊稱「八芝蘭」,也是有著「溫泉」之意的凱達格蘭族語。另外,新北市近郊的溫泉地「烏來」的華語(臺灣的中文)的發音「Wu Lai」是泰雅族語「熱泉」的意思,花蓮縣玉里鎮的溫泉地「安通」的華語發音「An Tong」則在阿美族語裡代表著「硫磺氣味」的意思。

二戰後成為「臺灣好萊塢」的北投

話題回到二戰後的北投。進入1960年後,很多臺灣電影在北投拍攝,北投也漸漸被稱為「臺灣的好萊塢」。由北村豐晴導演和蕭力修導演共同執導,曾於第9屆大阪亞洲電影展上播放的臺灣電影《阿嬤的夢中情人》(2013年),就是致敬這個時代的作品。為什麼北投會興起拍攝電影的風潮呢?楊燁如此解說。

「當時電影製作公司幾乎都在臺北。北投離臺北很近,又接近陽明山或淡水,是拍攝山景海景最適切的場地。另外,北投也恰恰符合了給工作人員和演員住宿環境的條件。」

《溫泉鄉的吉他》(導演周信一,1966年)是那個時代的賣座電影之一,以近江俊郎所演唱的日本歌謠「湯町輓歌」為主題拍成。這首歌被翻唱成臺語版,並成為此電影的主題曲,而且還取與電影同名〈溫泉鄉的吉他〉為曲名,銷量極佳。其實還有很多日本歌謠也被翻唱成臺語歌。其中像是〈快樂的出帆〉(原曲:初次出航,歌手:曾根史郎)、「媽媽請妳也保重」(原曲:我來到東京,歌手:藤島恒夫)等等,都是日本人幾乎忘記的曲目,至今卻在臺灣人口中依然琅琅上口,關於這點我想好好記錄下來。

北投也以「那卡西」發祥地出名

說到北投溫泉時,還有一個不可或缺的文化要素,就是從日本傳入的「那卡西」。臺灣從日治時代開始,共同存在著藝妓用三味線伴唱的座唱表演和用二胡等中國樂器伴唱的「賣唱」。隨著時代變遷,慢慢衰退,但在戰後的臺灣好萊塢時期前後,興起演唱客人點的歌,或用吉他或手風琴彈奏給客人伴唱的「那卡西」。當時最有人氣的就是日本流行歌或日本歌的臺語版。關於臺灣那卡西的起源,我請楊燁闡述了一下觀點。

「臺北士林出身的李釣鯨是臺灣那卡西的始祖。因為喜歡音樂曾經留學日本的他,在1956年時,於北投的酒店演奏吉他說唱獲得好評,那卡西也因此流傳開來。」


1970年代的北投那卡樂團(楊燁先生提供)

另外,那卡西全盛期的1960年代後半到1970年代後半,陳淑樺、江蕙、黃乙玲這些從那卡西出道的歌手,相繼步上了巨星的道路。

另一方面,北投在日治時期也因花街而開始遠近馳名。加上1956年實施公娼制度,北投在二戰過後依然是熱鬧的歡樂場所。但1979年《TIME》雜誌的北投溫泉特輯中刊登美軍士兵與兩位女性混浴的照片後,引發爭議,政府以避免國際形象毀損為由介入管理,讓北投溫泉航向更健全化、觀光化的方向。1997年臺北市廢除公娼制度後,現在北投成了男女老少皆能自由探訪的溫泉街。

現在的北投,有「臺灣溫泉博物館」、「北投文物館」、「凱達格蘭文化館」、「新北投站」等等,各式各樣的文化設施,不論是公營或是民營的,都將這片土地的記憶傳承給後世,並朝著新文化的創造之路邁進。比起這些,北投最大的魅力還是其溫泉泉質。從活火山大屯山系流出的泉水有強酸性硫磺泉的「青硫磺泉」、酸性硫酸鹽泉的「白硫磺泉」還有含鐵質的中性碳酸鹽泉「鐵硫磺泉」,共3種可以讓民眾使用。我個人是喜歡接近秋田玉川溫泉泉質的天然鐳放射泉的「青硫磺泉」。

去好久沒去的北投公園走走。以往的繁榮依舊。延續百年以上的臺北座唱今日也依然健在。

標題圖片:站在熱騰騰的北投溫泉地熱谷前的筆者(馬場克樹先生提供)

馬場克樹 [作者簡介]

創作型歌手、演員、文字工作者。出生於日本仙臺市。(2007年起任財團法人交流協會(現為公益財團法人日本臺灣交流協會)臺北事務所文化室主任3年半,返日投入震災復興志工1年半)2012年移居臺灣,組成臺日創作樂團「八得力(Battery)」於臺灣各地演出,創作電影、電玩主題曲,廣告音樂等。2021年12月由「時報出版」發行《約定之地—24位在台灣扎根的日本人》,是《nippon.com》連載的文章重新編輯翻譯後集結成冊,並發表此書的主題曲《Promised Land》。另外,身為演員,在不少臺灣電影、電視劇、舞台劇、廣告裡都能看到他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