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氣才有人氣!台灣拚智慧城市,這七個縣市飆創意

科技不是萬靈丹,回歸使用者的需求,並融入公部門組織的運作架構,才能讓智慧城市更接地氣。《遠見》攜手「台北市電腦公會」,精選2021創新應用獎傑出案例,一起看看你的城市是否上榜。

這幾年,「智慧城市」的概念,在全世界風行草偃,成為各級政府展現前瞻概念、凸顯政績及建設的必備武器。

早在2015年3月,《遠見雜誌》即率媒體同業之先,舉辦「22縣市智慧城市大調查」。爾後,隨著智慧城市的報導蔚為風尚,各縣市更戮力執行智慧應用專案,深怕自己的城市被笑不夠聰明。

一位專精環境工程的資訊業主管直言,近年來自各方的智慧城市合作提案,讓他們應接不暇,儼然成為公部門之間的競爭。「而且,每個單位一開頭都說,要做得比別人更好!」需求暢旺之餘,也讓廠商備感壓力。

但不久前出版的《被科技綁架的智慧城市》一書發出警訊,曾經擔任波士頓市政府數據科學家的作者班.葛林(Ben Green),希望大家卸下「科技有色眼鏡」,千萬別以為科技像魔法一樣,瞬間就能改變整個城市。

智慧城市終究必須回歸使用者的人性觀點,並融入公部門組織的運作架構,而不是「炫技」。

的確,經過一年來的疫情洗禮,許多有助於疫情防治,或是能取代面對面接觸的智慧科技,有如吃下大補丸般突飛猛進,獲得前所未有的推廣和使用率。然而,外界對資訊科技、數據應用、個人隱私維護等諸多疑慮,也同步升高。

對此,事隔數年再啟動智慧城市報導的《遠見雜誌》,攜手長年持續舉辦智慧城市展的「台北市電腦公會」,從許多獲得2021智慧城市創新應用獎的傑出案例,萃取出四大推動心法,讓智慧城市的先進應用更接地氣,也使民眾更理解自家城市的進化過程。

心法1〉以「人」為本,回應需求和服務痛點

首先,智慧城市的重點並非科技,而是活生生的市民跟使用者。

首位以電腦科學家身分,成為「白宮學者」(White House Fellow)的紐約市「分析長」阿曼.拉.馬沙里奇(Amen Ra Mashariki),剛投身政府體系時曾滿懷自信,想用科技和演算法「修正」公務員做事方法,但初期計畫幾乎都一敗塗地,根本不符合單位需求。

直到2015年,替紐約化解「退伍軍人病」(Legionnaires' disease)感染危機,經過這場震撼教育,他終於發現,「你可以準備酷炫的演算法,但實際上,發揮最大功用的,是在現場的人提供的知識!」不管科技再怎麼進步,還是必須聆聽第一線使用者的心聲,而非讓城市交由技術主宰。

新竹市•防救災模擬、減少溝通誤差

2020年6月在新竹市啟用的「防救災模擬演練系統」,就是為了消防員最需要的日常演練而生,運用MR(Mixed Reality,混合實境)模擬火災現場,創造如同電競賽場賽的逼真訓練模式,減少打火弟兄不幸喪生的悲劇,到2020年底已訓練達3.4萬人次。

新竹市「防救災模擬演練系統」,透過MR科技提高打火弟兄的日常演練效果,降低傷亡。蘇義傑攝
新竹市「防救災模擬演練系統」,透過MR科技提高打火弟兄的日常演練效果,降低傷亡。蘇義傑攝

新竹市「防救災模擬演練系統」,透過MR科技提高打火弟兄的日常演練效果,降低傷亡。蘇義傑攝

科技化的演練模式,不僅能輔助過往的紙上兵推和實體演練,勤務派遣科隊員張祠興更表示:「改善最多在溝通,」以前消防員手上僅有無線電聽取各分隊回報狀況,缺乏真實畫面輔助,容易在火場發生溝通誤差,如今大有改善。

金門縣•智慧路燈,及時連線警政

另外,外界常以為標榜「智慧城市」的科技系統,一定得砸大錢、購置一堆酷炫配備,是財力無虞的大都會才玩得起的昂貴遊戲。替金門縣獲獎的「智慧路燈管理系統」,卻打破這迷思。

前身是花崗石廠的金門養護工程所,過去只有18個單薄人力,照料全島1.6萬盞路燈,平均一人要看顧900多盞,促使縣府著手建構智慧管理系統。

看到之前各單位風靡App(行動應用程式),不少機關花錢開發下載率很低的「蚊子App」。金門決定改變作法,將各局處服務建構起API接口,共同連線到同一網頁,民眾只要拿手機掃描路燈上的QRCode,便能跳轉到報修頁面,還提供旅遊、警政等許多功能,「遊客迷路也可掃路燈QRCode,知道自己在哪,」金門養護工程所長吳志偉笑著說。

金門建置「智慧路燈」系統,民眾只要拿手機掃描路燈上的QRCode,便能跳轉到報修頁面。池孟諭攝
金門建置「智慧路燈」系統,民眾只要拿手機掃描路燈上的QRCode,便能跳轉到報修頁面。池孟諭攝

金門建置「智慧路燈」系統,民眾只要拿手機掃描路燈上的QRCode,便能跳轉到報修頁面。池孟諭攝

建置經費不高的「智慧路燈」系統,上線三年來,民眾用QRCode的通報件數,從第一年的50多起,倍增到去年的逾200起,不僅不用額外下載App,還讓散落各處的路燈,成了縣府公共服務的最佳窗口。

心法2〉跨單位合作找解方

其次,智慧城市要處理的問題相當複雜,通常沒有簡單解法,必須仰賴政府內部各單位的橫向協調及通力合作,才能找出應對之道。

不少受委託的民間廠商,常受困於公部門之間的行政壁壘和官僚主義,推展起來事倍功半。某位專案負責人就透露,「那種橫跨許多局處的議題最難處理,資料的取得跟整合也最難!」

換句話說,科技只是提高運作效率的工具之一,真正的問題癥結,還是得靠公部門自己想辦法解決。

新北市•雲端救護系統,搶救生命

新北市政府和景立科技共同開發的「智慧雲端動態救護系統」,就是一個值得學習的正面案例。

這套系統整合了橫跨:消防局後勤中心、21家民間醫療院所,還有衛生局的繁複資料格式,不僅大幅減少救護員的手寫紙本負擔,提升作業效率,改為簡易的平板操作模式,也讓病患資訊可透過雲端即時傳輸,提前讓後送醫院準備相對應的處置動作,掌握黃金搶救時間。

上線才一年多,已讓該市的OHCA(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康復率,從7.96%進步到10.71%!

新北市推出的「智慧雲端動態救護系統」,大幅提升該市的OHCA(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康復率。新北市消防局提供
新北市推出的「智慧雲端動態救護系統」,大幅提升該市的OHCA(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康復率。新北市消防局提供

新北市推出的「智慧雲端動態救護系統」,大幅提升該市的OHCA(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康復率。新北市消防局提供

景立科技總經理蔡政憲分析,新北市有全台最多的400萬人口,全市共有128個消防分隊,分布非常廣泛,「所以,這套系統的真正價值在偏鄉!」讓相關人員更有機會搶救生命,第一時間對重症病患做出最佳處置,提升存活率。

桃園市•水資源平台,讓資訊互通

桃園市政府領先全台的「智慧水資源回收中心雲端統合管理平台」,也委託「神通資訊科技」花了一年半磨合時間,打造資訊能夠互通,而且也方便統籌管理的智慧平台,讓旗下八座水資源處理中心不再各自為政。

來到大漢溪旁的大溪汙水處理廠,一旁是知名的月眉濕地生態公園。頭戴工程帽、正在進行巡檢的員工,打開行動巡檢App、輸入數據,雲端平台立刻看到最新資訊,不但省下主管查勤麻煩,也大幅縮短訊息傳遞和內部溝通時間。

桃園市率先建置「智慧水資源回收中心雲端統合管理平台」,以科技提升境內水資源掌控效率。陳之俊攝
桃園市率先建置「智慧水資源回收中心雲端統合管理平台」,以科技提升境內水資源掌控效率。陳之俊攝

桃園市率先建置「智慧水資源回收中心雲端統合管理平台」,以科技提升境內水資源掌控效率。陳之俊攝

沒有這套系統之前,過去要一一檢查沉澱池、生物處理、紫外線殺菌、汙泥處理等諸多設備,查完整座廠,至少得花快兩小時,回辦公室還要key in數據、列印一堆報表備查。

現在有了系統輔助,不僅省事許多,以後各級主管要調閱資料或評估運作績效,連上雲端平台,就可一目了然。

更省錢的是,目前已有八座汙水廠的桃園,以後新設的四個廠區都可沿用,不必再花數百萬各自打造資訊系統,無須重覆投入資訊建置費用。

心法3〉串連民間資源,帶動新商機

再者,智慧城市的推動者雖是政府,但公部門終究不是企業或前瞻研究單位,對新科技的敏銳度不可能最領先。較好的作法是,應該借力使力,串接民間的資源和豐沛創意,一起攜手開發智慧應用的市場和無窮潛力。

一位常跟公部門往來的業者直言,「有時候,我們最想要的不是財務支援,而是可驗證的實驗場域!」哪些地方能幫忙排除法規限制或推廣障礙,就有機會吸引廠商去投資。

台中市•雲端智慧平台,預警空汙

例如,針對長年困擾中部民眾的空汙問題,台中市環保局就申請中央補助,並邀請民間廠商提供先進技術,合力建構「雲端影像智慧辨識平台」,以即時的影像判讀畫面建立預警機制,希望在民眾撥打陳情電話之前,就預先掌握空汙來源。

啟用不到一年,如今已見改善成效。調閱環保署最新統計資料,台中去年的PM2.5平均值創下歷年新低(15.4微克/立方公尺),空品不良天數(27天)也比前年(44天)少。更重要的是,去年民眾陳情件數(304件),比2017年(724件)大減將近六成。

不過,光用人眼辨識都不太可靠了,何況要教機器識別空氣和煙霧。剛開始系統也常誤判影像、抓不到汙染源,後來結合地理資訊,再搭配許多環境監測數據,如PM10、PM2.5、VOCs,並整合多種機器學習方式,不斷修正和演練,終於讓通報準確率達到八成。

台中市打造「雲端影像智慧辨識平台」提高監測及處置效率。蘇義傑攝
台中市打造「雲端影像智慧辨識平台」提高監測及處置效率。蘇義傑攝

台中市打造「雲端影像智慧辨識平台」提高監測及處置效率。蘇義傑攝

現在,坐在文心路的辦公室裡,台中市環保局長陳宏益就能在螢幕上,看到市區每根煙囪的排放狀況,一有數據超標,稽查人員跟相關主管就會接到LINE的推播通知,立刻啟動應變措施。

台北市•公車專用道,開放測試自駕巴士

2020年一上路就引發關注的「台北市信義路公車專用道自駕巴士創新實驗計畫」,也是政府善用民間創新能量的例子。在這項智慧城市合作案,台北市府不用花錢,而是給予行政支援,幫廠商突破法規限制,協助跟各局處溝通。

配合台北市的「公車專用道」,截至2020年底,自駕巴士已開出734班次、累積搭乘2385人次、行駛1316公里,目前時速保持在20公里,今年希望提速至每小時40公里。

上路半年的「台北市信義路公車專用道台北市自駕巴士創新實驗計畫」,是頗受關注的智慧交通專案。池孟諭攝
上路半年的「台北市信義路公車專用道台北市自駕巴士創新實驗計畫」,是頗受關注的智慧交通專案。池孟諭攝

上路半年的「台北市信義路公車專用道台北市自駕巴士創新實驗計畫」,是頗受關注的智慧交通專案。池孟諭攝

台北市資訊局長呂新科解釋,自駕巴士可說是台北市200多項POC案(Proof of concept,概念驗證)最難的一個。剛開始上路時,自駕巴士相當敏感,一有風吹草動就會卡頓,現在反而換成民眾反應開得太慢。

但唯有實際上路、真槍實彈地測試,才能讓廠商發現在實驗環境意想不到的狀況。一旦應用成熟,未來台灣的自駕車產業,就有機會衝上世界舞台。

心法4〉首長有決心、擁開放思惟

最後,凡是推動政策,一定需要首長的意志支持與行動帶領。這次報導智慧城市專題,許多ICT廠商的共同心聲都是:「要找到一位聽得懂科技概念、而且願意支持的長官,往往是最難的!」

老實說,不少智慧應用都在剛起步的早期階段,存有未知風險,必須花上一段試誤和摸索的時間。

只是,這樣的「不確定性」,非常挑戰公務員習慣規避錯誤的安穩文化,「我們最怕遇到那種一導入系統,就要馬上看到成效的長官,而且完全沒有犯錯空間!」一位業者大嘆。

如果公務員沒有開放的思惟、首長不願承擔可能的風險,或是政府欠缺長期推動的政策願景,智慧城市風潮極很可能又是一次趕流行、看似絢麗、卻無實效的「智慧泡沫」!

不妨看看高雄的例子。

高雄市•善用AI,減少輕軌事故

2015年10月,高雄市出現台灣第一條「路面輕軌」,一路行經哈瑪星、駁二、高雄展覽館、夢時代等市區精華地帶,寫下台灣軌道運輸的新頁。

可是,不同於大家已經習慣、擁有獨立運行路廊的火車和捷運,這些輕軌是走在車水馬龍的市區道路上,跟外界車輛和行人有交錯的可能。

因此,剛通車那陣子,不時出現用路人看不懂新號誌、誤闖軌道、車輛違規轉彎,甚至跟列車發生擦撞等事故。高雄市交通局長張淑娟回想,那時市府得在幾個路口配備交管人員,以人力進行指揮和勸導,才慢慢減少意外。

但派出大量員警跟保全指揮,對他們來說,不僅辛苦、更有風險,並非長久之計。

不久,市府向中央申請補助,並引入工研院技術和企業資源,打造出一套能24小時執法的「智慧路口防碰撞警示系統」,第二期計畫加入的四處交叉路口,如今平均每月僅有0.3起跟輕軌有關的交通事故,跟系統建置前、每月1.65起相比,改善幅度超過八成!

現在,這套系統不但要保護市民,還藉由AI預測及車聯網技術,在違規行為發生的20公尺前發出警示,替輕軌駕駛多爭取2~3秒的應變時間,提早調整速度、減少急煞急停,更連帶提升旅客搭乘的舒適感。

為協助民眾適應前所未見的路面輕軌,高雄市透過「智慧路口防碰撞警示系統」降低意外事故。蘇義傑攝
為協助民眾適應前所未見的路面輕軌,高雄市透過「智慧路口防碰撞警示系統」降低意外事故。蘇義傑攝

為協助民眾適應前所未見的路面輕軌,高雄市透過「智慧路口防碰撞警示系統」降低意外事故。蘇義傑攝

無論是路面輕軌或智慧路口系統,在當時都是台灣前所未見、初次遭遇的狀況。倘若首長沒有足夠的開放思惟、不願提供新科技上路摸索的時間,也不會有後來的推動成果。

說到底,智慧城市不該是公部門之間的表面工程或軍備競賽,如何透過每次導入新科技機會,持續優化公共服務的運作品質,同時提高民眾的滿意度及信任感,才是最終目的。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