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湯不換藥? 比較陳水扁與蔡英文的執政第一年

文/陳信行(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
勞動部副部長郭國文5月16日表示:蔡英文政府上任一年以來,回頭檢視由競選時的六大勞動政見所制訂的21項政策中,目前已經完成4項(其中一項為馬政府時期就已經持續的政策),部分完成2項、持續辦理1項,其餘都仍在進行中。相較於2001年,民進黨上一次執政滿一年時的光景,當時勞委會主委陳菊被勞工團體嗆「勞工政策支票只兌現了25%」,這次勞動部主動清點做了什麼、什麼還沒做,似乎更有點自覺。
兌現承諾的程度與進度或許可以商量。但是,我們要問的是,從李登輝、陳水扁政府以來,台灣政府一面倒地袒護大資本的新自由主義政策總方向,究竟有沒有轉向的跡象?畢竟,蔡英文前任的馬英九政府最受人批評的一點,就是那種毫無保留地認為「大老闆們發財、勞工才會好過」的立場。
不要忘記歷史:維護財團利益 選後毀約的執政者
我們不要忘記共同走過的歷史。1990年代初期,陳師孟、朱敬一等五位新自由主義經濟學者共同提出的「解構黨國資本主義」綱領,其實帶有超越藍綠的意識,從李登輝時代開始,便受到選民支持,一路主宰著執政者對於自己的角色定位,以及政府在勞資之間的位置。當年這個綱領受到支持的背景是威權時代黨國操控一切的狀況,但是,之後的20幾年,黨政軍退出各種領域,接手的卻不是什麼「民間力量」,而是財團。為了財團老闆的利潤,我們選上去的總統一再地在競選時對勞工許諾,當選後馬上髮夾彎毀約。
2000年,陳水扁勝選之前,許多在1980年代自主工運風潮中脫離黨國掌握的工會和一部份勞工團體,認為從未執政過的民進黨是「天然盟友」。520就職之後,恰恰就是在工時問題上,扁政府讓勞工看清面貌了:當時,國民黨籍立委提案將法定工時減到比陳水扁承諾的每週44小時更少一點點的雙週84小時。被認為應該會天然「挺勞工」的民進黨政府竟然強烈反對,說怕會「拖垮經濟」、讓企業大量出走、台灣產業空洞化。
當時剛成立的全國產業總工會與藍營的全國總工會於是合組「84工時大聯盟」,反對民進黨的髮夾彎,後來雙週84小時通過立法,成為之後16年的法定標準,但是,陳菊擔任主委時的勞委會卻透過容許各式各樣的行業雇主宣稱「例外」,使得職場壓力與超長工時仍然對勞工造成過勞問題、成為上班族的隱性殺手,讓過勞死與工作壓力促發的精神疾病乃至自殺成為「當代瘟疫」。

全文請見苦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