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少做了這件事 《外交事務》:印度難取代中國,背後有這些原因

印度9月取代前殖民者英國,成為全球第5大經濟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稱讚印度是全球經濟放緩中的「亮點」,美國媒體《Gzero Media》指出,印度可能接替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然而,美國期刊《外交事務》指出,全球公司不願將中國業務轉移到中國,原因是風險仍然太高。

《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9日指出,印度的經濟成長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開始動搖,並在2018年之後完全停滯。印度經濟成長放緩的原因在於印度的經濟框架強調自力更生及政策制定過程的缺陷。

目前,中國的防疫清零政策、經濟脫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激進的國內外政策迫使全球投資者尋找其他選擇,而印度正準備透過新的企業減稅政策、有吸引力的投資激勵措施、新的基礎設施來吸引製造業資金,但《外交事務》指出印度未必能抓住這個機會。

2022年5月,一位印度女性在古瓦哈提的市場上挑選飾品。(美聯社)
2022年5月,一位印度女性在古瓦哈提的市場上挑選飾品。(美聯社)

2022年5月,一位印度女性在古瓦哈提的市場上挑選飾品。(美聯社)

《外交事務》指出,當前印度的經濟環境沒有變化。因此在印度能恢復國內投資前,必須著手做出徹底的政策變革,而這為決策者帶來的重要教訓是,從中國衰落到印度崛起沒有必然性,也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

外企樂土?

《外交事務》指出,印度具有結構性優勢,最快將在明年超過中國,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是全球少數大到足以容納許多大型工業的其中一個國家,最初生產製造是為了全球市場,最終是為了蓬勃發展的國內市場。

此外,印度是民主國家,擁有悠久的法律傳統、並具有才華橫溢、會說英語的年輕勞動力。此外,近年來,印度的實體基礎設施顯著改善,其數位基礎設施在某些方面已經超越美國,尤其是金融支付系統。

數年前,其他南亞國家被認為是具有吸引力的替代選項。然而,這個情況已經改變了,過去一年,斯里蘭卡經歷了社會危機、政治危機、經濟危機;巴基斯坦飽受環境衝擊的蹂躪,其長期存在的總體經濟脆弱性及政治不穩定惡化了;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戰爭爆發後,長期以來的發展寵兒孟加拉也被迫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借款,導致大宗商品價格飆升,耗盡該國的外匯存底。正如英國經濟歷史學家圖茲(Adam Tooze)所言,這場南亞「多重危機」中,印度脫穎而出,成為穩定的避風港。

《外交事務》指出,更重要的是印度與經濟競爭對手中國的比較。過去一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政權受到多重挑戰的打擊,包括經濟成長緩慢及人口減少。此外,中國共產黨嚴格的防疫清零政策、對民營部門的打擊讓事情變得更糟。最近幾週,北京當局面臨各地的抗議活動,而中國在國內轉向威權主義,在國外轉向侵略,這讓民主的印度看起來更具吸引力。

此外,印度當局還採取了一些措施吸引外資:2021年初,印度政府推出製造獎勵計畫(PLI),為「印度製造」的國內外製造企業提供經濟激勵,從那時起,為電信、電子、醫療設備等先進產業製造商提供大量補貼的獎勵計畫獲得一些顯著的成功。

舉例來說,今年9月,美國蘋果公司(Apple)宣布計劃在印度生產5%到10%的新款智慧型手機iPhone 14;11月,富士康表示計劃與印度一家國內合作夥伴共同在印度建造一座價值200億美元的半導體工廠。

實際情況

然而,國際公司並未紛紛將生產轉移到印度,印度國內公司也並未增加投資,目前印度經濟仍在努力恢復新冠疫情前的基礎。

過去2年,印度的GDP成長異常迅速,高於任何其他主要國家。然而,《外交事務》指出指出,這主要是統計學的錯覺,在新冠疫情的第一年,印度遭受了發展中大國中最嚴重的產出收縮。比起2019年,目前印度的GDP成長僅7.6%,中國為13.1%。印度過去3年的年成長率僅為2.5%,遠低於原本預估的7%。

 

更引人注目的是,沒有太多證據表明外國

印度經濟。印度邦加羅爾的市集。(美聯社)
印度經濟。印度邦加羅爾的市集。(美聯社)

印度邦加羅爾的市集。(美聯社)

公司正將生產轉移到印度,過去10年,印度的整體外國直接投資停滯不前,仍保持在GDP的2% 左右。許多到印度發展的外國公司都有過不成功的經歷,包括美國搜尋引擎巨擘谷歌(Google)、美國零售巨擘沃爾瑪(Walmart)、美國汽車業鉅子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等。

《外交事務》指出,全球公司不願將其中國業務轉移到印度的原因、印度國內企業不願投資的原因其實一樣,主要是因為風險仍然太高。

政策制定過程的缺陷

《外交事務》指出,投資印度有2個特別重大的風險。首先,企業仍然缺乏信心,不相信他們投資時制定的政策未來不會改變,導致投資無利可圖。企業也無法確定印度政府制定的規則會獲得公正執行,而不是有利於政府青睞的印度大型企業集團。

外國公司也無法藉由與印度國內大型企業合作來降低風險,《外交事務》指出,外國公司與印度大型企業集團做生意有風險,因為這些集團也試著主導同樣有利可圖的領域,例如電子商務,其他國內公司也不想涉足受到印度政府支持的大型集團主導的產業。

這些問題已經造成嚴重的後果,電信公司已經發現利潤因政策的變化而受到破壞,能源供應商難以將增加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也難以從邦電力局(State Electricity Board)獲得承諾的收入。

進入市場的代價

除了升高的風險之外,國際公司對於投資印度保持謹慎態度還有其他原因。舉例來說,製造獎勵計畫的其中一個關鍵要素是提高外國製造零件的關稅,這是為了鼓勵國外企業遷至印度,在印度國內市場購買投入品。

然而,這種方法嚴重阻礙了全球大多數企業,因為許多產業的先進產品通常由數百個甚至數千個零件製成,這些零件來自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生產商。印度對這些零件徵收高額關稅,這讓考慮在印度投資的公司打退堂鼓。

印度的中產階級消費者市場仍然非常小,與全球約30兆美元的市場相比,印度的市場規模不超過5000億美元。根據國際定義,印度只有15%的人口可以被視為中產階級,而占GDP很大比重的印度富人往往會將絕大多數的收入儲蓄起來。這2個因素都減少了中產階級的消費,而對於大多數國際公司而言,在印度展開業務的風險大於潛在回報。

危險的赤字

《外交事務》指出,眾所周知,任何國家經濟起飛的其中一個先決條件是關鍵的總體經濟指標處於合理的平衡狀態,財政赤字及對外貿易赤字必須低,通膨率也必須低。然而,目前印度的這些指標已經失衡。早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前,印度的通貨膨脹率就一直高於中央銀行法定的6%上限。與此同時,印度的經常帳赤字在2022年第3季增加一倍,達到GDP的4%左右。

《外交事務》表示,雖然很多國家都有總體經濟問題,但除了美國及土耳其以外,印度這3項指標平均值比任何一個大型經濟體來得糟糕。最讓人擔憂的是,印度的一般政府赤字約占GDP的10%,僅利息支出就占逾20%的預算。印度國營配電公司的困境讓情況雪上加霜,目前其損失約占GDP的1.5%,超過了財政赤字。

2022年5月23日,印度古瓦哈提的農民正在收割稻田。(美聯社)
2022年5月23日,印度古瓦哈提的農民正在收割稻田。(美聯社)

2022年5月23日,印度古瓦哈提的農民正在收割稻田。(美聯社)

印度經濟成長的最後一個障礙是深刻的結構性轉變,這破壞了民營企業的活力及競爭力,印度規模龐大的非正規產業受到的打擊尤為嚴重:首先是2016年印度當局廢止大面額紙幣,這對以現金保留營運資金的小公司造成毀滅性打擊,接著是2017年徵收新的商品服務稅,最後是新冠疫情。結果,印度低技術工人的就業大幅減少,農村實際薪資下降,這讓印度的窮人及低收入人口不得不減少消費。

這些勞動市場的脆弱性是警示,亦即印度引以為傲的數位產業聘用的高技術勞工只佔勞動力的一小部分,因此,印度以數位強國之姿崛起,無論多麼成功,似乎都不可能產生足夠的經濟效益來實現印度需要的廣泛結構轉型。

印度的選擇

《外交事務》指出,印度要成為「下一個中國」面臨3大障礙:投資風險過大、政策內向性過強、總體經濟失衡過大。全球公司投資印度前,印度政府必須消除這些障礙,否則這些公司還有其他選擇,例如將業務帶至東協(ASEAN),或者可以維持在中國的營運,理由是印度作並非比較優秀的替代選項。

如果印度當局願意改弦更張,消除投資及經濟成長的障礙,專家的樂觀言論就能成為現實。然而,如果印度政府繼續得過且過,整個國家就無法發揮其潛力。

印度決策者可能認為中國的衰落注定了印度的復甦。然而,歸根結底,印度能不能成為下一個中國不僅是全球經濟力量或地緣政治的問題,而是印度自身必須做出重大的政策轉變。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