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信用評分的面紗 從事金融交易敲門磚

記者 溫子豪 報導

當民眾申辦信用卡、辦理貸款時,銀行會依據「信用評分」評量核卡能否及決定額度多寡。而「信用評分」是由聯合徵信中心蒐集個人信用資料,以量化演算而得的分數,用以預測當事人能否履行償還義務的信用風險。雖然並非銀行判斷是否審核通過的唯一標準,但若擁有廊好的信用分數,就能在與銀行交涉時獲得更好的條件。

在金融業務中的「信用」,代表個人償債能力與償債表現,像是向金融機構貸款能如期償還、開出的支票能如期兌現,或是信用卡帳單能按期繳納,即代表「個人信用」。目前由「財團法人金融聯合徵信中心」建置全國性信用資料庫,來管理「信用評分」,金融機構會員須符合銀行法與個資保護法等規定,才能查詢客戶的信用資料。

聯徵中心表示,良好的信用紀錄代表相當程度的信用可靠度,是從事金融活動的「敲門磚」,包含申請信用卡、信貸、房貸…等金融業務,銀行都須透過「信用評分」審核風險。若民眾曾有欠款、拖延繳費,而導致信用紀錄不良時,在申辦貸款或信用卡就可能遭拒,即使通過也可能被提高貸款利率或降低信用額度。

不過聯徵中心也強調,「個人信用評分」是透過統計模型分析所得的分數,重點在為風險排序,無法針對每個人不同的情況調整,因此銀行還會再針對評分無法取得的資訊、銀行的內部規範,甚至是徵審人員的主觀判斷等因素進行審查,也就是說「信用評分」只是參考項目,而非「唯一」標準。

像是銀行在審核信用卡申請時,除了信用評分,還會考量銀行自身的授信政策、風險管理政策,並參考收入、財產等資訊做出最後決定。不過「信用狀況」依然是銀行判斷當事人風險的最基本標準,所以珍視自己的信用、長時間累積良好的信用紀錄,是相當重要的功課。

原文出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