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心梗患者 低溫療法與死神拔河

心肌梗塞患者馬先生,到院前死亡,搶救後恢復生命徵象,但仍持續昏迷,醫療團隊評估後使用低溫療法,透過降低體溫,減少身體受損與發炎反應。馬先生後續恢復良好,腦部與肢體功能沒有受影響。研究顯示,接受低溫療法者能出院回家,接受復健的比例,比沒有接受的族群高出近兩倍機率。

家屬 馬太太:「插管 昏睡 也沒有什麼意識,我會摸摸他的身體,他的身體是屬於比較低溫的。」

60歲的馬先生某天突然昏倒,到醫院前失去呼吸心跳。裝上葉克膜、放置心臟支架,也搭配低體溫療法。

台北慈院心臟血管科醫師 詹仕戎:「(體溫)33到36度 經過低體溫(療法),達到這個目標 維持24小時之後,再慢慢地回溫 回溫到36度,有給病患做體溫管理的部分,能夠改善病患神經學的預後。」

心跳停止,全身器官因缺血、缺氧而損傷;此外,搶救後血液再次流往全身,也容易造成發炎反應,而將體溫控制低於36度,能減低傷害。

台北慈院心臟血管科醫師 詹仕戎:「組織會產生過氧化物,或者是產生自由基,會對組織造成發炎反應,尤其對腦部的細胞跟組織,會造成明顯的傷害,對日後病患神經學的功能,影響比較大。」

這項治療已納入健保給付,但如果患者血壓不穩、出血等族群不適用。

更多 大愛新聞 報導:
撿20年雜物塞滿整屋 志工聯手清除
嘉義大林國中敬師愛師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