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Omicron兒童猛爆性腦炎,台灣可複製「腸病毒」醫療奇蹟嗎?

面對Omicron變異株,全世界醫療團隊幾乎束手無策。更棘手的是,台灣陸續出現染疫兒童因「猛爆性腦炎」快速死亡案例,震驚醫學界。現在的情況很像1998年腸病毒大流行時所見的兒童腦炎,當年即奪走78位病童性命,最後在無數醫師努力下,找到治療方式,創下「腸病毒」醫療奇蹟,至今仍是全球醫治的準則。這一次,台灣有沒有可能複製成功經驗、打敗Omicron,再造「新冠病毒」的醫療奇蹟? 

為何小兒科醫師都會有這樣的期許?

一直在與病毒奮戰的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加護病房主任林建志坦言,當台灣出現兒童被Omicron攻擊轉重症腦炎過世的事件時,確實手忙腳亂,畢竟這株病毒是新的,大家都沒有經驗,「但也請家長不要恐慌,以林口長庚的數據顯示,總計醫治150個小孩,均康復出院,僅有一位因腦炎過世,不過,這個病例已經讓我們團隊很震撼!」

他上週六(21日)特別在疾管署主辦的「兒童新冠肺炎併發急性腦炎之臨床處置與案例討論」會上,分享這個特殊案例。

這位3歲2個月大的兒童,原本非常健康,某一天出現發燒、意識混亂症狀,家長帶孩子到醫院急診,PCR確診、Ct值18,回家後第二天下午又發燒,體溫41.3度,再度掛急診,進院時四肢冰冷、心跳快速,不到20分鐘血壓開始下降。病童雖能張開眼睛,但不太能講話,急診1小時後,血壓恢復正常,不過心跳仍很快,還有四肢抖動、頭往後仰等症狀,急診醫師警覺可能是腦炎,隨即將孩子送進新冠專責加護病房救治。

林建志接到這位病童時,病程變化非常快,在加護病房6個小時後,就開始做CPR(心肺復甦術),用藥反應也不好,最後診斷應是急性壞死性腦炎個案(猛爆性腦炎),經60個小時搶救後,不幸病逝。

衛福部訂定「兒童臨床處置相關指引」供醫師參考

成大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沈靜芬表示,前兩波疫情都是北部比較嚴重,這一波中南部也受到波及,確診案例愈來愈多,成大收治的染疫兒童,有一例死亡,也是跟林口長庚一樣,屬於急性壞死性腦炎。「我從醫以來,最害怕遇到這類嚴重的案例,這個孩子從意識障礙送醫到腦水腫不到10個小時,惡化速度之快令人措手不及,即便醫療團隊想盡各種辦法,用了所有的藥物,仍無法從死神手上將這個孩子救回來。」

近一個月以來,台灣染疫兒童確診數激增,已占比達20%,雖然絕大部分是輕症,但猛爆性腦炎在全台陸續發生,大都是學齡前兒童,病程都非常快速,往往確診一、二天就急遽惡化,三、四天左右不幸往生。

新冠病毒對兒童的威脅不容小覷。取自Unsplash by Kelly Sikkema。
新冠病毒對兒童的威脅不容小覷。取自Unsplash by Kelly Sikkema。

衛福部醫事司因此緊急成立COVID-19確診重症兒童會診諮詢平台,請小兒感染權威、前衛福部部長林奏延組成專家團隊分析腦炎個案,並訂定「兒童臨床處置相關指引」,包含抽血檢驗項目、注意頭部影像等,發布醫界通函以供各界醫師參考。

林奏延希望能分析個案的兩大目標,就是找到「病況變壞」的時間點、「及時對應治療」的時間點,以降低死亡風險。他並強調,治療兒童不只要救命,還要不留後遺症。

其實,林建志很理解家長的憂心,但急診醫療量能非常有限,他建議家中兒童如有出現抽筋等症狀,爸媽可以用手機錄影,送醫時可讓急診醫師判讀。「確實有家長無法分辨抽筋,到急診室囑咐時,會過度放大孩子症狀的嚴重性,這樣反而會誤導醫師的診斷,」他進一步說。

沈靜芬則指出,這株病毒確實跟前幾株病毒的致病機轉(指造成患者正常生理改變的致病原理)不一樣。先前歐美的醫療文獻顯示,新冠重症兒童多數都有潛在的疾病,並以肺炎合併呼吸衰竭及多重器官衰竭(包含腦炎)的表現為主,但,Omicron主要是攻擊上呼吸道,不再走傳統肺炎惡化模式,甚至會攻擊兒童的腦部。

新冠兒童猛爆性腦炎死亡進展迅速,「病理解剖」愈發重要

此時,醫界都開始想起,台灣的「腸病毒大爆發」經驗。日前,林奏延甚至在媒體投書指出,現在的情況很像1998年腸病毒大流行時所見的兒童腦炎。1998年這一年,就有78位病童不幸死亡,雖然多數兒童都存活下來,但健康卻受到長遠的影響。

1998年6月,林奏延深知「病理檢查」非常重要,主動與病童家屬懇談後,一對父母在悲痛之餘,發揮大愛,願意捐出孩子的遺體,由當時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感染病理專家謝文儒醫師指導,進行病理解剖,才在腦部培養出腸病毒71型,並確定「腦幹腦炎及其再引發的神經性肺水腫及心臟衰竭」是重症主因。

台灣從1998至 2002 年,腸病毒總計奪走216位孩童的性命,在林奏延等無數醫師的努力下,最終找到腸病毒的治療方式,制定了腸病毒重症的治療準則:限水、免疫球蛋白、葉克膜等。台灣因而成為兒童腸病毒防治研究的重鎮,迄今全世界對腸病毒的治療,都是以台灣的經驗作為準則。

從2003年以後,台灣每年因腸病毒死亡的兒童逐年遞減。過去10年間,除2018年,伊科病毒導致八位新生兒死亡外,其餘因腸病毒過世的兒童是0到2位。

「醫界透過跨域整合,創造台灣的醫療奇蹟,越南、菲律賓等好發腸病毒的國家,也紛紛向台灣取經,」林建志感佩醫界前輩們的努力。

這一次,面對狡猾的Omicron變異株,台灣小兒科醫界也很想再複製腸病毒的成功經驗,但,必須有像1998年時的那一對父母,願意發揮大愛。

其實,沈靜芬非常感同身受。所有醫師也都了解家屬的心情,根本很難撫平孩子突然過世的衝擊,雖然有醫院跟病童家長提議,但一時還找不到願意的人,「所以很難了解到底是Omicron病毒直接侵犯腦幹?還是病毒感染上呼吸道後,宿主被誘發不正常的免疫反應,進而攻擊腦幹?」沈靜芬說出目前想搶救重症兒童的困境。

林奏延進一步指出,目前幾例兒童新冠病毒腦炎的病程都有點差異,但因進展迅速,往往無法做詳細的檢查,「病理檢查」就顯得愈發重要,如此才能了解重症機轉,提供更適切的治療。建議由政府出面與家屬協商勸說,讓醫界有機會從事解剖的病理檢查。

眼看,重症兒童不斷與死神搏鬥,全球醫界至今仍無法找到對付Omicron的最佳治療方式,所有小兒科醫師均深深期許,希望這次也能透過跨域資源整合,複製「腸病毒醫療」的成功經驗,找到新冠病毒的致病機轉,拯救更多寶貴性命,再創台灣的醫療奇蹟。

加入遠見雜誌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看更多遠見雜誌文章:
家長快看!Omicron對兒童的傷害比想像還大
一夜完成綠色通道搶救染疫兒童!北榮院長陳威明如何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