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台德交流 展開能源經濟合作新篇章

工商時報【陳昌博】 台灣推動能源轉型,在借重德國的歐洲推動經驗方面,除了學習如何形成社會大眾共識、建立法制架構如相關立法條例、導入新能源經濟運作機制、組建引進國際投資的永續融資模式及德國的風力發電先進技術之外,也應同時思考以台灣本身特點條件所可能發展的其他形式再生能源,投入基礎科學研發,並與德國相關各頂尖基礎科學及經濟理論研究機構擴大交流,共同展開台灣與德國能源經濟合作的新篇章。 談到德國的基礎科學研究,許多人都會想到舉世知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台灣物理學家高涌泉在「愛因思坦1905」這本書(作者為美國物理學家約翰•瑞登)的導讀中提到下面這段話:愛因斯坦在1936年寫了篇文章“物理與實在”,裡面寫說:「我們常聽到一種說法,這種說法不能說沒有道理,那就是科學家是糟糕的哲學家。如果真是這樣,那為什麼物理學家不乾脆把哲學留給哲學家去做就好?假如物理學家相信他已經擁有了一套固定的基本觀念與基本定律,而且這一套系統非常牢靠,完全無可懷疑,那麼在這種時候,物理學家的確不必去擔心哲學問題。但是如果他們所處的時代正好是物理根基出問題的時候,就像是現在,那麼物理學家便不能不理會哲學。目前實驗結果逼迫我們去追尋更新穎、更穩固的基礎,在這樣的情況下,物理學家就不可以把對於理論基礎的批判性思考丟給哲學家,因為物理學家自己最清楚鞋子哪裡穿起來不舒服。在尋找新基礎的時候,他應該試著在腦子中想清楚,所使用的觀念有哪些是靠得住的,因此是必要的。」 時序轉到2008年發生全球金融海嘯,這個危機所造成的金融與經濟問題延續至今,促使美歐的經濟和金融界菁英(如經濟學家約瑟夫•史迪格里茲、金融家喬治•索羅斯及前英國金融服務局主席阿代爾•透納等許多人士),積極思索由西方創始之近代經濟理論基礎,在根本上有瑕疵,以致愈來愈無法藉以應對規模、複雜度及影響層面不斷擴大的全球金融危機。這其中,尤以對「效率市場假說」及「理性預期理論」的質疑為甚,認為近代西方的經濟理論或經濟學,其做為處理人際互動或以人為研究主體的社會科會,卻不當地模仿或借用自然科學(如物理學)理論。 如果近代經濟理論這樣的社會科學,是去模仿或借用自然科學來建構自身基礎。在美歐經濟和金融界菁英對此深思質疑並急尋解決之道時,台灣推動能源轉型的急迫感,是否意味著發展其他新形式再生能源的更多可能?如果要從一條看似人跡罕至的路徑走出新局,我們是不是也重新檢視一下近代物理學的根基,看是否能從根本仍未解的問題來找更新、更穩固的基礎?例如:在牛頓物理學相對論及量子力學中,時間都沒有方向 (向前或向後的時間,輸入方程式後所得的答案都相同); 而圍繞量子力學的主要難題-測量問題,也是至今未解。 近代經濟理論如前述有瑕疵,但在此基礎上演變出的金融經濟和實體經濟現況仍在運行中,長期以來,它已融入人們的生活工作與哲學思維,成為當代人文與社會科學的一個重要部份。在西方菁英設法翻修經濟理論時,我們是否可以從金融和實體經濟現況,為自然科學未解問題找新靈感? 許多人都知道金融市場(如股市)是實體經濟的櫥窗或先行指標,匯集所有參與者對未來預期的金融市場,透過與實體經濟的互動,它不只反映實體經濟的基本面,更影響實體經濟發展-不論是促進成長或衰退。由於金融市場匯集所有參與者對未來的預期,使這樣一個金融經濟運行體的行為舉止處處充滿人性,有貪婪、悲喜、懷疑、懸念、不捨、不甘、欲望、失望等,透過價格形成機制展現各種人性面向。同時其性情陰晴不定、上下起伏、不按牌理出牌等,就如同充滿活力的一種運行體,隨著時間持續吸收、釋放能量,而影響或驅動實體經濟。 回到自然科學的物理學,它專注在人與物體之間及物體與物體之間的施力、受力或提供、接收能量,其對應關係多為直接(缺少中介、交換及自主思考行為),如人投擲石塊、裝置燃料把飛彈射出、人們建造火力或核能電廠以取得電力…等。 然而,在探索其他新形式再生能源時,物理學自然科學或可試著從金融市場的運作及其對實體經濟產生影響的現象,在物理學自然科學領域研究打造一種類似由資訊及交易帶動之金融市場概念的能量創造、轉換、傳遞、使用之運行體,它有如金融中介的功能,使得上述對應關係變成非直接,並具有打破慣性、改變現狀所需的能量創造及轉換機制構造。 這個想像可能先需把金融經濟(市場)中的基本元素挑選出,並與物理學(自然科學)中的基本元素進行某種類比及賦予新的觀點與意義。前者如: 時間、觀察者、預期、信用╱貨幣、扺押品、授信融資、銀行、資本市場…等;後者如時間、思考者╱參與者、測量、能量、質量、取得質量借出能量、能量質量轉換站、打破實體慣性的能量運行體…等。 以台灣本身特點條件來看,或可先思考金融經濟(如股市房市的較長期繁榮階段,及較短期或短暫快速的崩解階段)對實體經濟影響機制,與地震能量創造釋放機制(璧先前較長期的能量創造及轉換,及地震發生短時間內的大地崩解能量釋放)的類比。這需要更開放的批?性思考和討論交流,以推導出適合的解決方案。期待台灣與德國在能源轉型工程攜手並進,為雙方產業開創更大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