攬才不排除對岸菁英!玉山融冰 兩岸交流露曙光

中國時報【范正祥╱特稿】 蔡總統執政以來,兩岸政策雖說是「維持現狀」,但政府在包括學術、文化等兩岸民間交流上,又採限縮措施,以致兩岸關係愈走愈冷。教長潘文忠昨宣示,「玉山學者」延攬對象包括對岸。此一宣示雖不足令兩岸關係「破冰」,但相較過去的緊縮政策,擴大兩岸人才交流,或可為融冰做前導。 蔡英文的兩岸政策雖堅守「維持現狀」,但對兩岸民間往來,包括退將、公務員,乃至交換學生,都新訂許多限制與審查關卡,而行政部門採取「去中國化」爭議措施、尤其歷史課綱的調整,都令外界質疑蔡政府逐步走上「文化台獨」之路。 「去中」措施關係緊張 尤其,今年以來,兩岸學術交流迭起風波。教育部一度要嚴辦簽署「一中」承諾書的72所大學,後來又有陸生疑涉共諜案被捕;近期甚至有陸生想赴台南成大就讀,卻遭地方台辦以「成大搞台獨」為由拒發簽證。 這是兩岸教育交流的警訊,令人憂心。因此,儘管「玉山學者」計畫還停留規畫階段,但潘文忠「去政治」的宣示,無疑是擲地有聲,讓兩岸近期被重重陰霾遮擋的陽光,稍微顯露光芒,不僅對兩岸教育交流帶來曙光,對兩岸文化交流更具正面意義。 教育交流可減少對立 兩岸政治關係敏感,如果把當前兩岸關係比喻成虛弱的病體,這帖「教育交流」藥引或可發揮引導妙用,做為兩岸交流增溫的試點,可減少對立,增加溝通。 為爭取關鍵人才延攬,教育部可以擴大視野「去政治」,讓攬才的大門為對岸而開;那麼,進一步做好兩岸學生交流,比如鼓勵、擴大台生赴大陸參訪,積極讓大學宣導台灣歡迎陸生,政府再釋善意,做好陸生在台生活面向的照顧,比如健保、社福;甚至以政策引導善意,進一步思考開放陸生在台就業,相信對營造蔡政府「不挑釁、不對抗、善溝通」的形象都會帶來助益。 擴大開放陸生再加分 「一燕不成夏,獨木不成林」。雖然大陸對我方動作暫時「已讀不回」,但台灣還是能單方面釋放善意,善意累積一定程度後,必能為兩岸關係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