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獨家》「台美經濟對話」系列議題之5:「印太戰略」與「新南向政策」相輔相成! 專訪中經院東協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

 

台美關係近年逐漸升溫,美國國務次卿柯拉克上月訪台後,台美政策合作再成話題,其中蔡英文總統2016年上任提出的「新南向政策」,因推動方向可呼應美國總統川普2017年提出的「印太戰略」,受到美方高度重視。對此,中經院東協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接受《放言》專訪表示,台美在兩大政策結合可增加台灣國際能見度,並加強台美在第三國的經濟與產業合作,是很好的機會。

 

新南向政策與印太戰略連結

 

徐遵慈表示,印太戰略源自於2017年美國總統川普在《國家安全戰略報告》首次提出,對川普而言,印太戰略即是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一環,當中指出要對中國、俄羅斯的共產主義有所作為,同時也要增強和美、日、印、澳「四邊聯盟」的合作。

 

過去印太戰略著重政治、外交、軍事國防、國安等,近幾年搭配川普的「美國優先政策」(American First)開始納入經濟戰略,因川普認為「經濟安全就是國家安全」,徐遵慈說。

 

在台灣方面,蔡總統2016年上任提出新南向政策,上路時間在2017年,因此與美國印太戰略推動時間接近,徐遵慈進一步說,與美國印太戰略不同,台灣的新南向政策鎖定對外經濟與產業,包含區域連結、資源共享、貿易投資、觀光留學或醫療合作,建立台灣與東南亞國家的夥伴關係。

 

今年9月,台美簽署「基礎建設融資及市場建立合作架構」MOU,促成台美共同參與投資拉丁美洲及東南亞地區基礎建設計畫。徐遵慈說,代表台美在第三國推動基礎建設的方向更明確。

 

台美在東南亞國家合作發展

 

談及美國印太戰略與台灣新南向政策結合,徐遵慈指出,台美之間的夥伴關係,對美國深耕亞太地區相當重要,因此要藉助台灣的新南向政策。她表示,台灣是東南亞國家非常重要的投資國,例如台商在當地經營製造業為主,即便我國投資金額不及日本,台商在當地創造的就業機會仍比日本、韓國都來得多。

 

「台美在東南亞國家的合作展現在基礎建設、產業供應鏈及人才培訓三方面」,徐遵慈解釋,東南亞國家的基礎建設十分不足,儘管中國、日本過去在東南亞國家已有援助,台美合作投資對當地來說多了另一個選擇,她提到,中國在東南亞投資偏重大型基礎建設,例如水壩等,但也造成環境破壞,引發當地民眾不滿,因此台美合作基礎建設不會與中國直接競爭,而是針對功能性建設,例如通訊設備、資源回收等。

 

在產業供應鏈方面,今年受疫情衝擊,為避免供應鏈集中在中國有風險,全球供應鏈加速重組,朝向區域化或在地化發展,成為東協國家政策目標,徐遵慈強調,供應鏈移往東南亞,落地之後協助產業升級轉型,尤其是這兩、三年來,台商增加至越南、泰國、印度等投資。

 

此外,徐遵慈指出,台美合作的「全球合作暨訓練架構」(GCTF),成立至今滿5年,主要功能是培訓第三國人才,舉辦不同主題的教育活動,包含公共衛生、執法合作、婦女賦權、數位經濟、網路安全及媒體識讀等,對於當地產業轉型、進入工業化,或發展中小企業等有很大的幫助。

 

台美政策結合對國內影響

 

「印太戰略就是以印度洋、太平洋地區國家為中心」,徐遵慈表示,美國總統川普希望透過印太戰略擴大邀請東亞、東南亞國家加入,現可能擴大原來四邊聯盟(QUAD)的合作架構,納入更多亞太地區的成員,也將結合美國今年提出的經濟繁榮網絡(EPN)等倡議,用意是對抗中國,改變美國長久以來視中國為亞太區域核心的策略。

 

台美在印太戰略與新南向政策下合作,對台灣是很好的機會,徐遵慈說,今年台灣防疫表現、半導體產業能量受全球矚目,台美合作可讓台灣參與更多國際事務,而台灣也有機會強化和美國及美國的盟友或夥伴合作,例如日本、越南、澳洲、印度等,對台灣提升與這些國家交往及參與具體合作計畫,將有重要的幫助。

 

不過,台灣亦應小心處理,以避免台美加強合作被外界解讀為抗中聯盟,徐遵慈表示,對企業來說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企業擔心台灣被中國認定抗中,而影響到在中國投資與事業發展,因此政府在台美合作上要避免過度政治化。她舉例,「東南亞國家傾向在美中之間做平衡」,因為大多數印太國家與美國採取議題別的合作方式,例如民主、人權,或對抗不公平貿易等,不會擴大到涵蓋所有政治性問題。

 

 

記者張馨予/攝影

 

更多放言報導
「新南向」成績亮眼!蔡英文暗批中國:台灣民主安全遭「特定勢力」軍事威脅挑釁!
王美花回應「駐印尼」電報:一定會掌握「國營事業」新南向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