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應將台灣防疫成效,轉換成吸引外國企業投資的助力

文:吳瑟致(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

武漢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各行各業皆深受其害,隨著各國政府紛紛採取相應的防疫措施,直接對經濟發展造成影響,由於企業營運需要有充足的人力方能維持一定的產能,現今因為感染人數的急遽攀升,導致許多企業招不到工,甚至在防疫的要求下,讓過往的生產模式增添了許多營運成本。

疫情的不確定性影響了產能的穩定,而產能又與需求有關,許多企業出現寒蟬效應,資產轉賣、轉移投資據點來因應可能的營運負成長,這樣的惡性循環之下,許多智庫及研究單位對於今年的經濟成長預測都不表樂觀,看來「後武漢新冠肺炎時期」全球經濟發展將可能提前進入寒冬,時讓人感到憂心。

公衛全球化下的經濟新型態

公共衛生全球化的時代,冠狀病毒對經濟發展的影響逐漸顯現,面對這樣的新形勢,如何在「加強防疫」與「促進經濟」之間取得平衡至關重要。學理上,主流經濟學中的「比較優勢原則」(Comparative Advantage)便是認為企業因不同國家、地區的優劣條件,來判斷投資與營運方式;無獨有偶,「戰略貿易理論」(Strategic Trade Theory)則強調政府對政策資源分配的效益,對國家競爭力有正面的幫助,企業也會因此而吸引入駐投資。

企業投資設廠的考量很多面向,其中不變的是,會選擇風險最低的區域進行投資,與過去相較,勞工薪資、土地成本等是經營風險評估的硬指標;然而,當前經濟發展倍受疫情的影響下,企業對於風險評估的基準與順序會因而改變,對公共衛生、政治穩定等的要求相對提高,若沒有意外這將可能出現不久後的中國,尤以創新產業型態的跨國企業,將對投資中國有所疑慮,甚至部分已在中國投資的企業將會選擇撤廠至周邊國家進行投資佈局。

善用防疫的優勢促進經濟轉型

歷經兩個月的努力,台灣優異的防疫表現受到國際社會的肯定,營造穩定安全的生活環境,讓許多國家都想要借鏡我國的防疫經驗;對吸引企業投資來說,這有相當程度的吸引力,尤以進入後武漢新冠肺炎時期,全球經濟開始復甦,許多跨國企業及國際大廠考慮營運的穩定,台灣將可能成為投資地區名單中的焦點之一。換言之,在疫情逐漸趨緩的未來,企業都會尋找衛生風險最低的國家,進行投資設廠,甚至成立區域總部,我政府應趁此時做好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投資潮。

除了防疫的成效讓公共衛生風險降低之外,能發揮關鍵的推進作用,便是我國政府長時間對低碳環境的重視,尤其是綠色經濟與生活的前瞻政策規劃,也會對招商引資發揮加乘的效果。過去四年,中央與地方政府針對綠能的能源轉型方案相當重視,並投入必要的資源條件,這正好呼應了現在許多國際大廠對環境社會責任重視的趨勢,企業會選擇能提供充沛綠電及再生水的地區進行投資。

綠能、再生水備齊推動南台灣經濟發展

事實上,以Google和台積電選擇在台南加碼投資為例,就是因為台南是六都之中,目前太陽光電設置容量唯一達到1GW以上的城市,且在中小型光電的設置規定簡明,方便民間依循,政府本身也大力推動公有房舍加裝太陽能板。此外,台南也是少數將再生水廠視為重大建設的城市,最近開工的安平再生水廠,就是以提供南科工業用水為目標,除了不影響民生用水,對於台積電等追求國際標準的企業,也有相當大的誘因。

最後,雖然武漢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擴散中,但是,台灣的確診人數已從全球第三多的國家掉出40名之外,受到國際社會的矚目;這樣的公衛環境,相對於中國防疫的缺失,確實讓許多企業考慮將台灣作為轉移投資的選擇之一,有了這樣的加分條件後,我政府也應當將因應跨國企業對缺地、缺綠電、缺再生水的要求,而南台灣已做好這些準備,多家國際大型企業也承諾加碼投資台南,顯然只要政府能超前準備,待未來投資潮出現,將有機會讓台灣經濟轉型一躍而起。

延伸閱讀
我們不需要超譯博恩,但這樣談性侵可能會把「非典型受害者」推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