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砸36億救國旅,民宿業者臉書開砲質疑

8月1日起,中國大陸全面限制陸客來台自由行,情況愈演愈烈,甚至還傳出團客、小三通也要限縮,連金馬獎也被明令「封殺」,大陸影片和影人全面缺席,兩岸民間交流面臨史上最嚴峻考驗。而首當其衝、立即受影響的,就是國內的觀光產業。 

「這是官方第一次白紙黑字明令嚴申,寫得這麼明白!」一位旅遊業者嗅到不尋常氣味。他向遠見表示,中國曾多次凍結陸客來台名額,但通常都「只做不說」,面對政治風向急轉彎,大陸民間許多省市相關單位積極打探,怕既定行程受影響。

今年1至7月,每月來台陸客人數約25萬人,其中自由行10.9萬人、團旅9.6萬人、醫美和小三通約5萬人。

自由行8月起全面凍結,每月就少10萬人,到年底至少縮水70萬人次的陸客。如果大陸團客配額也將砍半,影響力道更為劇烈。

陸客不來真的有影響?

究竟衝擊有多大,各方單位說法紛紜。根據交通部觀光局統計,2018年陸客來台269.5萬人次,平均消費211.68美元(約台幣7280元),僅次於日本。若以停留七天計算,將減損326.7億元的觀光收入,相關產業鏈如航空、飯店、餐飲、免稅店,甚至是夜市商圈和交通運輸等都會受衝擊。

交通部長林佳龍坦言,的確有衝擊,但「危機也是轉機」。今年9月,交通部預計投入36億元預算推動國旅秋冬遊獎勵,包含住宿補貼、觀光遊樂園等優惠,預估可帶動768萬人次出遊,創造256億觀光效益。

林佳龍還強調,離島和東部縣市,也有相關擴大補助,比照春遊,除原先的金門、馬祖、澎湖外,再增列小琉球、綠島及蘭嶼;東部縣市則等下週才有具體方案。

只是,政府針對國旅砸銀彈、撒優惠,真的能幫到業者嗎?

去年為挽救因年革衰退的國旅市場,交通部推動宜花東高屏五縣市冬遊國旅補助,但民間反應兩極,業者抱怨「看得到、吃不到」,就連消費者花了錢,也頻頻傳出業者為吸收成本、不願先墊付等補助,因而抬高定價,讓消費者體驗變差,受了一肚子氣。

補貼救觀光有用嗎?

從數據看,這些預算是否有把錢用在刀口上,創造更大效益?去年各縣市一般旅館住房率,僅三個縣市超過五成,以台北市的66.2%最高,其次是新竹市的52%,台中市的50.2%,並非重點觀光補貼縣市,即便是擁有地震、五縣市暖冬遊兩項補助的花蓮縣旅館業者,去年住房率也僅40%。

交通部表示,先前的暖冬及擴大暖冬國內旅遊補助,共投入18.3億,創下逾百億的觀光效益,且申請補助案件加總超過124萬筆,已全數核銷。

這次因應陸客不來,宣布再擴大補助,反而讓業者怨聲四起。台灣旅行業國民旅遊發展協會理事長朱永達就大聲疾呼:「幾家歡樂!幾家愁!」他強調,原本秋冬就是團體旅遊旺季,限制一家旅行社申請國旅補助,每月最高上限20團,且行政程序繁瑣、費用下來慢,很可能把客人往外推,到最後是「作白工」,政府補助美意反而擾亂原有的市場秩序。

觀光補貼讓業者五大質疑

在台東經營民宿的業者俞承宏則在臉書上貼文,他指出五大疑慮:第一、業績沒有實際增長,絕大多數客人本來就要出來玩;第二、消費者沒省到錢,大部分業者都抬高價格,顯然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第三、業者代墊再申請補助,一月份的業績要等到六月才能領到錢,「也沒有利息」;第四、行政作業龐雜,要印上大批文件申請;第五,業界共同擔憂的是,許多人會因有補貼優惠,而選擇升等訂房,當市場需求未提升時,競爭力較弱、或較為平價的旅宿業者反而拿不到業績,「一層一層向上遞送,是死到食物鏈最下面的那一群業者」。

也有其他民宿業者反應,若不參加這項國旅補助方案,更拿不到生意,但為了等補助,現金流會面臨斷炊危機。

地方政府如南投縣長林明溱就首先發難,「為什麼本末倒置,不把寶貴經費補助給縣府、開發觀光新亮點!」他表示,陸客自由行和兩岸商務參訪必去的日月潭、溪頭等地都首當其衝,正在積極想辦法。

或許不能只一味補貼,也要傾聽地方政府和業者的聲音,推出配套,病症才能真正根除。

學者提這四大解方 政府應參考

靜宜大學觀光系副教授黃正聰也建議,政府更應從開拓入境市場,擴大國民旅遊等著手,至於具體措施,他提出四大解方。

第一、強化「團體免簽」機制,針對現行尚未全面開放的越南、印尼和印度等國,可研擬再放寬。

第二、擴大個人便利簽證(或有條件免簽)適用範圍,從現行規定包括美國、加拿大、澳洲、紐約、日本和韓國等得以線上申請取得14 天的入境許可,可加列新加坡和香港等地區,以及效法泰國曾在年初實施的限期落地簽模式,短短兩個月就增加160萬旅客、超過千億收入。

第三、包括獎勵外國留學生、外籍配偶的眷屬親友來台;以及與線上旅行社合作,針對跨境旅客,給予更多合法旅宿獎勵,也有助於擴大客源,讓他們直接把台灣當目的地探親兼旅遊。

第四、開發高潛力市場,如營造穆斯林旅遊環境,給予旅行業更多參與自由行和訂製旅遊的空間。若掌握得宜,台灣觀光反而是浴火重生、轉股重練的時機。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