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經結構失衡與民眾偏差認知之下,被犧牲的台灣農業與農地資源

文:陳偲瑋

為了經濟發展,造成台灣農地的流失與破壞

政府為了都市及工業發展的需求,使台灣農業及農地資源,不斷被權勢者剝奪,而在經濟成長後,農業發展卻沒有隨著經濟進步而有正向發展,反之,是呈現相反的狀態,經濟愈進步,農業生態就愈受到破壞,而造成這樣差異化現象的根本源頭,就是因台灣政治經濟權力的不對等操作,及台灣整體社會缺乏對農業價值的重視,還有台灣民眾對務農的偏差認知,才造成台灣農業面臨環境破壞、農業用水受到汙染、農地大量休耕、農糧短缺、農地流失、農民所得低、農業勞動力不足等等慘況。

而在2000年的《農業發展條例》修正案後,使台灣大量農地因自由買賣,而迅速流失,造成現有農地並非作為農耕使用,或因荒廢、休耕等,使農地因變更方式而流失,雖然變更農牧用地才佔總農牧用地的一小部分,但農地一旦作為非農業使用,就很難恢復其原始土地狀態,因為土壤成分被改變、破壞後,就很難再次恢復成原始農耕地的生態環境。

而台灣農地的變更,主要是政府為了交通、水利、特定事業的發展,而將農牧用地做變更,使從事農耕利用的土地變得更少,加上政府推行休耕,降低農地利用,造成農地流失的問題愈來愈多,也因為台灣農地時常發生被掩埋廢棄物及大量砂石盜採等事件,造成農業生產及環境都受到很多的危害。

台灣農耕地變更為工業區及科技園區的開發地,不僅造成土地徵收受到很大的爭議,還有工業區及科技園區的用水也是問題,不僅影響當地農業用水的需求,加上大量排放的廢水,破壞了生態環境,造成農地用水的汙染,但政府卻只要求農產業者配合而已,不僅不重視台灣農業發展,也未補償受害者,更加深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當農地被濫用、也不再種植作物,反而成為炒地的資源因《農業發展條例》第十八條農舍興建規定,使得許多民眾開始購買農地,興建成別墅型農舍,使附近農田用水受家庭用水污染,使農地流失,不僅使農地價格上漲,也造成農地成為炒地的手段之一,讓農地不再為耕作所用。

在資本主義的社會,土地往往被有權勢者視為賺錢工具,並制定看似合理的法律制度,來交易土地,用土地的金錢價格來衡量土地的價值,或是利用補償做為條件交換,來說服持有者賣掉自己的土地,像是都市更新計畫、市地重劃、土地徵收等,看似合乎規定又有利於國家發展的計畫,實際上卻是強硬又不合理的剝奪。

土地應該用多少錢去衡量其價值才算合理,從土地的經濟價值來看,我們把土地當作商品看待,用土地來進行買賣交易從中賺取土地的金錢價值,那從土地的環境價值來看,把土地當成是大自然的財產,而不是人類的,那土地就不受金錢價值而定,而是有其自身存在的意義。

再來是對土地的認同,認為土地是家的一部份,是超越金錢價值所衡量的存在,所以無法以金錢作為其價值的衡量方式,而資本家所謂的合理的價值卻忽視了這些,土地對每個人來說都有不同的意義與訂價方式,卻因為身處資本主義社會,使土地成為權勢者的交易工具,迫使土地被輕易的交易出去,使土地不受重視,才造成土地不斷受到破壞。

政策影響下,台灣農業勞動力外移的原因

造成從事農業生產工作的人力,大量流失的問題,主要是受到政策影響的關係,還有從事農業工作的低收入,導致務農者大部分都轉為兼職方式務農,或離開農產業,轉為從事非農業的工作,造成農村勞動力人口外移嚴重,及許多青年子弟不願從事務農工作,不僅造成農村呈現高齡化現象,也使得農村缺乏新的產業人才、知識、技術等等,導致農業經營困難,經濟發展不佳,產業技術逐漸落後,加上台灣農耕地規模小、又零散、生產成本偏高,使得農民獲利低,毫無利潤可言,才讓很多務農者迫於現實窘境而選擇離開農業,去從事非農耕行業。

發展了農業,卻忽視了農民的權益

政府為了促進農地利用,提升農業整體競爭力,讓無意耕作的農民,以出租農地方式,減少農地閒置,讓農民成為小地主,使企業成為大佃農的政策,來促進台灣農業經濟的生產,甚至利用農地蓋民宿、設置休閒農產園區等,透過非農作物生產的方式來使用農地,發展非農業的財源,造成許多農地轉變成粗放、分散化的經營方式,只投入較低的勞力、資金,並降低農場規模,改為增加作物種類的方式經營,讓農業價值的衡量方式,不再只由糧食產量的多寡而定,而是由經濟產值作為判斷依據。

目前三生價值「生產、生活、生態」,已成為我國農業與農地的政策指標,但卻忽視了農民的權益,農村近年來成為民眾假日遊玩的景點,但農村的觀光的效益,卻沒有為農民帶來更多收益,加上政府為了穩定物價,壓低糧價,使農民成為最大受害者。

而我國對農民卻僅有老農津貼的補助而已,除了限制年齡外,對發放對象還有排富限制,說是補助比較像是對低所得農民的社會救助,但是為了促進台灣農業發展,政府應該改變對津貼補助的觀念,應該要以感謝農民耕種,而補貼農民的想法來發放津貼,提高整體農民所得,使台灣社會對務農的觀感改變,不再認為務農是沒前途、又辛苦、又沒錢的工作,不僅能使國民重視農業發展,還增加更多人投入農耕,也對台灣農業達到實質的改變。

結論

台灣農業發展對台灣社會有重大貢獻,但農業在台灣一直以來卻不受到台灣整體社會的重視,甚至時常遭受貶低,輕視其整體價值,而農業及農地的價值又該如何衡量,也無法由市場體現,因此政府應該為了台灣農業的發展,徹底改變台灣農業生態的整體環境,制定更符合時宜的策略,解決農業資源不足、農地流失、汙染及農業勞動力短缺等,這些因國家政策結構的失衡而造成的農業困境,除了積極的發展我國農業及農地耕作外,更要重視農民的權益,保障農業發展生態,並朝永續發展為目標邁進,才是真正能為台灣整體農業社會發展帶來改善與進步的做法。

延伸閱讀
收驚、驅魔、符水、師公⋯⋯這些鬼月常用英文怎麼說?
營養師破解迷思:超商麵包為什麼放很久都不會壞?過期了還可以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