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訪緬孟 凸顯兩地弱勢族群困境

天主教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從11月27日到12月2日訪問緬甸和孟加拉。在當地正爆發洛興雅穆斯林(Rohingya Muslim)人道危機之際,教宗此行備受國際社會高度關注。教宗在緬甸訪問時雖未如人權團體呼籲,直接提及洛興雅一詞及其遭遇的人道危機,但身為國際重要宗教領袖,教宗在訪問兩國時所展現的人道關懷與濟世情操,更加凸顯兩國弱勢族群所面臨的困境。 ◎教宗關懷邊緣教區 弱勢教友 這次教宗方濟各於2013年就任後,首度前往緬甸與孟加拉訪問,並且也是他上任以來,最敏感的一場出訪行程,外界評論有如走在外交鋼索上。外界十分關注,他要如何就緬甸軍方遭控對洛興雅人進行「種族清洗」 (ethnic cleansing)表達關切,以及如何對「洛興雅」難民表達支持。 然而如此敏感,教宗為何仍要造訪緬孟兩國?對教宗來說,堅持教會走向邊緣教區,關懷那兒的弱勢教友與貧苦大眾是宗教關懷的重責大任。 美國底特律輔理主教坎波頓(Thomas Gumbletn)說:「從教宗上任以來的談話中,可以發現他經常說到,對我們所有人而言,教會所需要的就是走到外圍 (peripheries, the margins),將教會帶到那些身處邊緣教區的信眾所在之處。」 緬甸與孟加拉是教宗所關心的邊緣教區,緬甸共有66萬天主教徒,在5,300萬人口中僅占比略高於1%,孟加拉的天主教徒人數更少,僅有35萬人,不到1.63億人口總數的0.5%。 但是兩國天主教徒都面對歧視與暴力威脅等問題,處境危險。他們渴望教宗的到訪,能引起國際社會關注這兩國少數宗教族群所面臨的艱困處境。 ◎避談洛興雅 人道關懷凸顯弱勢困境 教宗行前在羅馬與緬甸樞機主教薄茂恩(Card. Charles Maung Bo)會晤。薄茂恩建議教宗,為了避免觸動緬甸民眾的敏感神經,進而對緬甸的天主教徒不利,應避免使用極具爭議的「洛興雅」一詞,改用緬甸官方使用的「若開邦(Rakhine State)的穆斯林」一語。 教宗在緬甸的訪問中,與軍方領袖敏昂萊(Min Aung Hlaing)和實質國家領袖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會面,以及在仰光主持彌撒時,都隻字未提洛興雅,也未就洛興雅難民面臨的人道危機,公開挑戰緬甸當局。教宗以宗教領袖身份,呼籲緬甸各界尋求正義、和解與包容,療癒撕裂的傷口,並在接下來訪問孟加拉時,呼籲國際社會對「若開邦的難民」危機採取「果斷措施」,但始終未提到敏感的洛興雅一詞。 人權團體對教宗的態度感到失望,但是梵蒂岡發言人柏克(Greg Burke)為此辯護,他表示,教宗是為了與以佛教徒為主的緬甸「建立橋樑」,並接受當地天主教會建議,避免提及洛興雅人。柏克並說,教宗的「道德威信」並未因此減損。 然而,儘管未提洛興雅一詞,教宗此次訪問的本身,已經是向國際社會凸顯緬甸長久以來的族群對立與歧視暴力,讓國際社會更加關注洛興雅人與少數宗教族群所面臨的困境。 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司徒宇就稱讚教宗的做法,他說:「其實少數族群問題還是緬甸的一個很敏感的神經,很難在一時半刻去解決。所以教宗利用這一次的機會,凸顯出來這樣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必須要用尊重、和平的方式去解決,我認為是非常好的。」 ◎緬甸態度強硬 難民困境難解 不過,以佛教徒為主的緬甸朝野,仍未給予洛興雅人絲毫同情。緬甸政府始終拒絕給予洛興雅人公民權,甚至不容許出現「洛興雅」這個字眼。緬甸稱他們是「孟加拉人」(Bengalis),認定他們是從孟加拉來的非法移民。 在緬甸朝野的態度仍舊強硬下,教宗此次的歷史性訪問過後,洛興雅難民的處境是否獲得改善,兩國天主教徒少數族群的權益與地位是否能獲得提升,目前的情勢似乎仍讓人難以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