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明起開放申請 進出這些場域必備

為了因應地方政府和遏止疫情擴散,指揮中心在例行記者會中宣布,自21日起開放「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申請,未來到特定場所必須出示才能進入。

因應世界潮流和疫情,指揮中心推出「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並在幾個特定場域先行實施,未來不排除擴及其他場域。

1/21起 進出八大行業場所要出示證明

世界上已有多國推出疫苗接種證明,並針對高風險或人多易聚集的場域進行規範,要有相關證明才能進出。指揮中心今(20)日也宣布推出「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並從八大行業開始實行,21日起,民眾和從業員進入「歌廳、舞廳、夜總會、俱樂部、酒家、酒吧、酒店(廊)、理容院(觀光理髮、視聽理容)及特種咖啡茶室、夜店、舞場、三溫暖」等休閒娛樂場所時,要出示完整接種COVID-19疫苗紀錄。

其他例如KTV、溫泉會館、湯屋、一般理髮廳和髮廊則不在規定的場所中。

(圖片來源 / 指揮中心)

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這些場所有接觸不特定人士的機率大,且無法保持社交距離,染疫和傳播病毒的風險相對高,因此從八大行業先施行。除了以上場域,其他地方是否要出示證明才能進入,則視地方政府或業者需要,「例如新北市長侯友宜日前建議小學、幼兒園、托育中心等等場域,要有疫苗護照才能進入,指揮中心不反對。」

指揮中心資訊組副組長龐一鳴指出,除了「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健保快易通APP」和「紙本疫苗接種卡」(小黃卡)都可以當作證明的工具,推出「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是多一個選項,而數位證明和歐盟版本同步,未來出國,包括美國、新加玻、歐洲各國等承認歐盟疫苗護照系統的國家入境時都可以使用。

三個步驟完成證明申請

要怎麼申請「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龐一鳴指出所有在國內打過疫苗的人都可以下載,只要連上網站,簡單三個步驟就能申請:

  • 確認身分:

國人:1. 身分證號+健保卡號+戶號;2. FIDO;3. 自然人憑證。三種方式擇一。

外來人口:1. 統一證號+健保卡號;2. 統一證號+入出境證號;3. 統一證號+護照號碼。三種方式擇一。

(圖片來源 / 指揮中心)

  • 選擇項目:選擇「疫苗接種數位證明」或「檢驗結果數位證明」。

  • 取得證明:申請成功後,點選「下載/列印 數位證明」,檔案格式為PDF,可保存於手機、平板或電腦硬碟中,如需要再列印紙本。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歐盟力推疫苗接種證明和護照 美國則表態不會推動

疫苗護照蔚為趨勢。歐盟在去年12月就開始推動疫苗護照,符合以下資格就可以申請接種證明:

  • 打過兩劑疫苗

  • 曾染疫但已康復

  • 過去72小時PCR篩檢陰性

其他國家大都跟進歐盟的規定,例如丹麥規定,只要打過疫苗、過去5個月內曾染疫過但已痊癒、或在過去72小時內pcr檢測陰性,都可以用專屬的app申請疫苗護照,且只年滿15歲,到某些場合就必須出示疫苗接種證明,包括大眾運輸、學校、遊憩場所、餐廳、個人服務場所(如髮廊、spa)、教堂、護理之家等等。

加拿大則是規定,從1月24日起,進出大型賣場如Costco或Walmart,都要有接種證明才能進入。

美國則已經表明,不論現在或未來政府都不會推行疫苗護照。白宮新聞秘書帕薩基( Jen Psaki )指出,聯邦憲法保障人民的自由、平等和隱私,而疫苗護照會讓沒有打疫苗的人受到不平等對待,佛羅里達州長德桑帝斯(Ron DeSantis)甚至坦言,疫苗護照根本沒必要,任何人都有權利用自己的方式過生活。

實際上許多場所如郵輪、大學或球賽都要求民眾出示接種證明,儘管民間要求官方疫苗護照的聲浪四起,但白宮也表明,如果要有相關疫苗證明,該由民間或非營利組織發起,政府不會有介入,國內也不會有統一的疫苗護照版本。

疫苗護照和接種證明在國外也掀起議論

疫苗護照雖能證明自身是否有充足的保護力,但也帶來不少反對浪潮。例如有些不願打疫苗的人,因為無法申請接種證明而無法看病、工作或完成學業,而政府也在國民自由和公衛間拉扯,當中也不乏強制措施,例如澳地利限制沒打疫苗者移動自由,並規劃2月起強制施打疫苗。

而接種證明相關規定不完整也為店家帶來麻煩,例如加拿大量販業者至今都在等政府的規定和細節,魁北克省零售理事會主席柯特(Jean-Guy Côté)指出:「目前只知道實行的日期和場所,但也只有這樣,什麼細節都不知道,」例如包括沒有證明但有急需的人可否放行、當場快篩陰性可否放行等等。

疫苗護照或接種證明雖然不是新產物,例如某些國家早已要求入境旅客要有德國麻疹或霍亂的疫苗接種證明,但新冠疫情全方面影響生活,相關的實行細節例如罰則、檢驗或補救措施甚至防偽造等等,都有待改善及完備。

延伸閱讀:

第三劑疫苗怎麼選?莫德納、BNT副作用+保護力一表看懂

新冠肺炎症狀比較表》Delta、Omicron症狀跟感冒怎麼分?

別被「輕症」騙了 Omicron的輕症並不真的「輕」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