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紡織2/23歲買下紡織廠 趙均埔練功7年打入一級供應商

成立才1年多的Frontier,團隊相當年輕,不過擁有來自德國、印度、美國等國際人才。(圖/馬景平攝)
成立才1年多的Frontier,團隊相當年輕,不過擁有來自德國、印度、美國等國際人才。(圖/馬景平攝)

台灣紡織業遇上疫情,去年產值衰退二成跌剩不到3,000億元,但在紡織數位化卻冒出小尖兵-35歲的趙均埔,以數位布片資料庫及紡織協作系統「Frontier.cool」,站上國際舞台,成了大品牌「找布」新歡。

趙均埔走上紡織這條路,過程有點迂迴。「我讀羅徹斯特(美國Rochester)大學時,學的是歷史,做過『1930年底美國農村現代化』研究,後又轉進機械工程,但對國際關係與政治也相當有興趣。」「一位國際關係教授提到埃及紡織品輸入美國關稅由0%調到25%,釀成埃及政治問題。」他意識到,產業是國家命脈,也默默對紡織業埋下好感。

畢業後,趙均埔因機械工程專長進入軍火公司工作,一回被派到大陸江蘇出差。「當時女朋友(現為趙太太)母親在無錫的一間紡織廠,原本是90年代江蘇十大出口貿易企業,正面臨大陸開放紡織品出口牌照,遽然失去競爭優勢,不想繼續經營。」當年23歲的趙均埔在家人的支持下,買下紡織廠,一頭踏入紡織業。

傳統布商倉庫中堆得比人還高、層層疊疊的布料,只有靠老經驗的阿姨才找得到那款布料在那個位置,圖為香港棚仔。(圖/中通社)
傳統布商倉庫中堆得比人還高、層層疊疊的布料,只有靠老經驗的阿姨才找得到那款布料在那個位置,圖為香港棚仔。(圖/中通社)

一家三代經商的趙均埔初生之犢不畏虎,在大陸紡織出口興起中,一路從Tier 3(三級)供應商往上做做到Tier 1(一級供應商),還在香港設貿易據點,「這些年來接觸到愈來愈多的品牌及設計師,我發現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痛點,就是找布。」他敏銳地說。

他對紡織廠的初體驗,也是從找布開始。「倉庫的布料堆到天花板那麼高,客人臨時想找某款花色,還得翻上一整天,要靠得是阿姨來找出某塊布。」機械業出身的他完全無法接受,待業務穩定後,先後在7年內三度導入ERP(企業資源規劃系統),因為有鉅量資料需要以人工方式輸入布片細節,結果均告失敗。

「紡織業分成4大塊及流程,從布商、成衣商、貿易商及品牌設計師,一棒接一棒,衣服做壞了15天可以解決,布壞了要等45天,關鍵點就在找到對的布。」趙均埔以汽車產業發展史為例,靠著電腦設計把7年的產製時程縮短為1年,因此深信紡織業也可以。

趙均埔不放棄,最後決定自己研發,「好的布片資料關鍵是完整掌握顏色、光影、紋路、拍照設備及建檔資料大小,布料很自然的皺褶、垂擺感,這樣的數位布片一直不容易呈現,直到近兩年顯示卡技術大幅增強後才做得出來。」

「把布片數位化並不是難事。」趙均埔在台灣建構自己的研發團隊,從宏碁挖來兩位工程師,接著又從印度思科及德國賓士聘到兩位工程師,終於在2018年研發出第4代布片數位化技術。

數位布片資料庫透過雲端,設計師遠在其他國家也能順利、快速的找到所需布料。(圖/Frontier提供)
數位布片資料庫透過雲端,設計師遠在其他國家也能順利、快速的找到所需布料。(圖/Frontier提供)

「我們之前開發的系統,辨識一塊布料要15分鐘,現在利用AWS(Amazon Web Service)的雲端平台提供的辨識引擎運算能力,辨識時間大幅縮短為40秒。」趙均埔興奮地說,「目前業界做的布片數位化,因為要調校機器,光是為一塊布掃瞄建檔就要50分鐘。」

趙均埔將第4代系統取名「Frontier.cool」,「不止象徵公司跟產品的先驅者角色,更要在數位紡織開拓新疆土,成為標準建立者,而且還是件很酷的事。」一位熟悉Frontier的友人進一步解釋,「Frontier就是平台,它的位置在數位紡織這塊新疆域的底層,未來的發展都從要從平台展開,布料數位化只是一個開端。」

原始連結

看更多 CTWANT 文章

數位紡織3/趙均埔登上PI論壇 驚見夢幻客戶 擄獲老佛爺、DKNY、CK大品牌芳心
中秋健康烤2/木炭燻烤才美味? 毒理專家:這比疫苗副作用危險數百倍!
不再回頭2/更生大老闆創業一波四折 兩把無情火反讓公司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