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挪用不當 踩種族歧視紅線

中國時報【王嘉源╱綜合報導】 「塗黑臉」、紋面、辮子頭、筷子和披薩、穿旗袍,這些詞彙都會令人聯想起畫面,它們有何共通點呢?那就是,都含有不同族群的文化意象。然而,如果採用者是「借用」其他文化的元素,其身分與一般印象格格不入時,便可能鬧出種族歧視爭議,令原本引以為傲的創意發想大打折扣。 這就是所謂「文化挪用」(Cultural Appropriation),就中性角度,它指某一族群借用或吸收另一族群的文化資源,創造出新的文化產品和現象。但現今它通常涉及強勢族群對待弱勢族群文化可能碰觸到的誤區,例如不理解、誤解、惡意或有害地詮釋弱勢文化;或取笑、歧視、不尊重弱勢文化;或直接採用、侵占、剝削、抄襲或複製(宣稱擁有)弱勢文化。其範疇涵蓋傳統、食物、時尚、象徵意義、科技、語言及歌曲等。 星國廣告 華裔扮印度人挨轟 種族在新加坡是敏感的話題。今年7月,一則為新加坡政府推動無現金交易而拍攝的廣告中,新傳媒(Mediacorp)華裔主持人周崇慶(Dennis Chew)分飾4個角色,包括化妝加深膚色「塗棕臉」(brownface),飾演1名印度裔男子和1名戴頭巾的馬來人女子。結果,廣告在種族多元的星國引發公憤,逼得新傳媒出面道歉。 此前,全世界也發生多起「塗黑臉」爭議,講究創意的流行時尚界尤其動輒得咎。今年2月,美國流行樂壇天后凱蒂•佩芮(Katy Perry)的同名品牌,因推出兩款類似黑臉的鞋子設計而挨轟;Gucci則為一件帶有大紅色嘴唇的黑色毛衣設計道歉;去年,美國超模吉吉•哈蒂德(Gigi Hadid)也因為上《Vogue》雜誌封面變黑面神而受到批評。 文化挪用究竟是文化剽竊,抑或文化交流,經常是見仁見智的問題。去年,紐西蘭女子薩莉•安德森(Sally Anderson)在下巴紋了毛利原住民的「塔莫克」(Ta Moko)刺青,卻因為她是沒有毛利血統的白人而引發熱議。薩莉嫁給了毛利人,她堅稱,紋面象徵著她的個人困境和人生故事。 白人紮辮子頭 是時尚或剽竊 2016年,YouTube上有段影片記錄了1名白人青年頭頂著辮子頭和1名對他有意見的黑人女生爭辯,影片被點閱了逾300萬次。但對這名白人青年來說,留黑人辮子頭可能只是追求炫酷時尚,代表潮流個性。因為貝克漢、賈斯汀和金卡戴珊等白人明星都曾紮過這種辮子。 去年11月,義大利品牌D&G在舉辦上海時裝秀前發表一支短片,內容是1位眼睛細長的模特兒使用一雙長筷子,以生澀的動作及「怪裡怪氣」表情吃著披薩、義大利麵等西方食物。影片一出,引起大陸民眾一陣「歧視東方文化」的討論。 美高中妹穿旗袍 引正反辯論 而去年4月,美國猶他州高三女生唐恩(Keziah Daum)身穿中式旗袍參加畢業舞會,照片上傳到Twitter後也引發正反辯論。有人痛批這讓旗袍「變成美式消費主義為白人受眾服務,等同於殖民意識形態」。另一方則有人讚許「可以分享世界各地的文化和設計特別的服飾及風格,它代表著全球的文化和人類的藝術」。 大多數人認為,當某一族群在借用另一族群的文化元素時,應該秉持尊重另一文化的心態,且必須在合適的文化背景中使用,尤其使用者須對被借用的文化有一定程度的瞭解或認識,才能避免造成種族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