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Arts@ITRI藝術家進駐」 徵件公布

【記者郭襄陽台北報導】文化部為促進科技藝術工作者與科研人員跨領域合作,鼓勵科研單位對藝術工作者開放實驗室,委託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執行「媒合藝術家及科研單位發展科藝創新實驗計畫」,徵求科技藝術家及團隊提出進駐構想。經評選最後由張晏慈、王永安、吳宜樺、謝瀞瑩、蔡寧、吳修銘等6位藝術家脫穎而出,將進駐工研院與科研團隊跨領域合作。

工研院特別於今(111)年1、2月公告徵件期間舉辦2場說明會,深度介紹參與計畫的「智慧語音實驗室」、「智慧機器人實驗室」、「智慧影像分析實驗室」與「透明顯示虛實融合互動實驗室」,吸引許多藝術家、創作團隊親赴工研院參觀實驗室設備、瞭解相關技術及應用面向,並與各主題實驗室的科研人員交流,以規劃實驗計畫提案。

「Arts@ITRI藝術家進駐工研院」計畫邁入第三屆,今年以聲響創作、虛實互動展演、影像感知辨識及表演藝術為亮點。第一階段書面審查經兩輪投票選出12件計畫,第二階段邀請入圍者進行簡報,決選出6件計畫,包括由評選委員會最高票選出的張晏慈「幻象複本—跨域展演與交流實驗計畫」,反思與探討新媒體應用,結合視覺影像設計、聲音藝術、舞蹈演出,建構虛實交構下的異托邦場域;王永安「歪樓烏托邦」計畫,以皮膚作為思考器官的問題意識,梳理藝術性及數據研究,延伸人與非人的身體價值與觀看關係,以AI語音裝置創作遊戲式觸覺系譜。

吳宜樺「阿萊夫計畫(Aleph project)」透過無軌載運的穩速移動與網路即時攝影機傳輸,完備觀景窗與疊合顯示,打造現場裝置場景與電腦合成的液化影像;謝瀞瑩「(Dis)embodiment in Tenses:虛擬身體演奏方案」重構虛擬關節與肉身在數據空間中的窒礙束縛之感,加諸動作因子與粒子聲光交互流動,解構舞音表演形式的傳統結構,發展未來世的身聲時態。

蔡寧「小劇場(Monologue)」計畫將表演回歸到看與被看的交流,設計透過他人評論、觀看與被觀看、存在感消弭等行動方式,重新定義表演與探究無人劇場的新型式;吳修銘「公共場所人流監測與氛圍軟化之即時智慧影像音樂系統」以即時串流影像進行智慧影像AI運算與音樂演奏,結合互動公共藝術的型態,呈現場所之中人際交互的關係。

今年申請案構想多元豐富,以跨域導向及挑戰技術實驗精神為核心。工研院於正取6件之外,另備取2件計畫,依序為謝宜靜「作品《仙人指路》階段創作—語音資料庫實驗研究計畫」、林楷育「《大一統理論之夢》科學展演實驗 科學實驗展演」。

正取者將成為工研院短期研究人員,並依提案時程於111年3月15日起進駐工研院,最長可達6個月,由文化部及工研院提供技術、設備、空間及創作資源。此外,工研院將於藝術團隊進駐期間,辦理實驗計畫的階段性成果分享,邀請科技界、藝術界的夥伴們一起參與,搭建科技藝術交流平台。相關活動訊息可至計畫臉書專頁「科藝很可以Arts@ITRI」(https://www.facebook.com/ArtsatITRI/)查詢。202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