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府國中閱讀課程結合校園植樹 畢業生相約回校見樹苗長成大樹

去年九月山陀兒颱風強風重創高雄,文府國中校園內校樹被吹倒近半,讓師生深刻體認氣候變遷與環境保護重要性,該校廿一日動員畢業生一起植樹,大家合力將樹苗種下,也與樹苗合影,相約畢業後回校再見樹苗長成大樹的感動。

文府國中今(廿二)日說明,植樹前,林啟文校長與林俊志總務主任親赴燕巢苗圃深水挑選並運回樹苗,每班分配五至六株原生樹種,讓三年級畢業生們在國中會考結束後,可以解除緊張情緒,走向校園自己種下一株樹苗,同時也向學生詳述植樹活動的由來與環境意義,強調植樹對校園生態復育與永續發展的重要性。

植樹後,學生們紛紛與樹苗合影留念,希望在學校留下難忘的回憶,也象徵與自然的連結與守護;學校並已規劃完善的後續養護措施,包括定期澆水、施肥、修剪及病蟲害防治,確保樹苗健康成長。

文府國中校樹歷經山陀兒颱風後,自一一三學年度起,推動閱讀的錢琬薇老師特別為三年級學生設計跨域閱讀課程,結合生物、國文、數學等多學科,從基礎理論到實務操作,帶領學生全面理解植樹固碳與環境永續的價值,並於今天迎來課程實踐的重頭戲「校園植樹活動」;該課程首先帶領學生認識「綠碳」的概念,了解植物如何透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轉化為養分與氧氣,並將碳元素儲存在樹幹、樹冠與根系中。學生在數學課已經學過相似三角形與三角比,計算過樹高相關題目,也用方法學習如何計算樹木的樹高與固碳量,將樹木固碳量能夠約略計算出來。

學生分組展開調查,深入了解高雄市的氣候環境,包括溫度、降雨量、土壤種類與日照條件等關鍵因素;學生藉由數位平台與載具收集資料,並討論校園種樹時需考慮的多重因素,例如氣候適應性、土壤排水、樹種生長特性及安全與美觀的要求。每組完成調查後,透過小組報告分享成果,並依據調查結果進行班級投票,選出種植最適合文府國中校園環境生成的台灣原生樹種,如光臘樹、苦楝、樟樹與臺灣欒樹,展現學生從問題發現、分析到解決的完整學習歷程。

這次跨域課程結合雙閱讀與多文本閱讀、數位工具與平台應用、小組合作討論與動手實作,展現「從發現問題、動腦思辨到解決問題」的教學理念。林啟文校長表示,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的挑戰,學校將持續推動跨域整合課程與環境教育,鼓勵學生從校園生活中學會尊重自然、關注生態,以實際行動守護家園。這次植樹行動不僅美化校園,更成為環境永續教育的生動典範,期盼在文府校園中種下希望與綠意,共創綠色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