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生太多了:中國央行論文意外引發文科無用論之爭

中國人民銀行官網近日發佈的一篇論文引發了中國網友的熱議。在論文中,中國央行的研究員說,一些國家因「文科生太多」影響了發展。

在中國,文學、哲學、歷史等人文社會科學常被統稱為文科,對應的則是強調數學與自然科學的理科(包括應用技術的工科)。

雖然這篇工作論文僅僅是央行研究人員撰寫的參考材料,並無實際決策效力,但這句話還是引發了很多網友的激烈辯論,一些網友指責其是「職業歧視」。

這篇題為《關於我國人口轉型的認識和應對之策》的論文上周三(4月14日)開始在網上被瘋轉。

「未來我國由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不是一句空話,而需要實實在在的支持……東南亞國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這篇討論中國人口轉型的論文在末尾部分寫道。

作者認為,由於這些國家的前車之鑒,中國從人口政策角度看「應該重視理工科教育」。

不過,報告同時警告稱,教育和科技進步「週期長、見效慢、不可控」,因此中國的人口轉型當前還是要以人、財、物的儲蓄為本,教育和科技為輔。

這篇工作論文的四名作者均是中國人民銀行下屬研究機構的經濟學博士。作者還向當局提出放開計劃生育、控制房價、重視儲蓄和投資等建議。

爭議

「文科生太多」的說法在網絡上引發軒然大波。話題「#文科生太多會影響國家發展嗎」在中國社交媒體微博上的閲讀量超過3.2億次,大部分網友對此持批評態度。

「現在領導人有一堆都是文科生吧,都大學畢業的誰瞧不起誰啊,照這麼說學馬克思主義的也誤國了?我看寫這篇文章的人倒挺誤國,」一名網友批評道。

還有網友表示,這種觀點是「膚淺的」,因為中國已在科研領域上進行大量投入,但科學創新型人才依然不足,「人文科學領域的不足恰恰是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

「在社會制度和法律層面,我們仍然有很多不利於科技創新的束縛,這些都是人文科學領域需要解決的問題……從歷史經驗看,先有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才有了後面的工業革命,」這名網友寫道。

還有網友回顧起半世紀前,中國文化大革命期間將知識分子貶稱為「臭老九」,大批知識分子遭到批鬥甚至迫害的經歷。這位網友批評論文作者帶有「職業歧視」。

「公知被全民嫌棄是恨國黨之後,文人又要被打入臭老九的枷鎖裏嗎? 」一名網友問道。

不過,也有人對此有不同看法。中國國際關係學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儲殷就在社交媒體上表示,「人文思想很重要,但文科生還是太多了」。他表示,這源於近20年來中國大學的迅速擴招。

「因為教理工科需要大量的投入,實驗設備太貴了,而擴招文科生很容易……所以前幾年的高校擴招讓文科的結構過度的膨脹了,」儲殷說。

文理之爭

有關「文科和理科哪個更重要」的爭論在中國互聯網上並不新鮮。

相比於一些國家在高中教學和大學入學考試提供更加靈活和細分的學科選擇,中國高考曾長期統一分為文理兩科進行。除語文、數學和外語這些必修課外,文科主要包括政治、歷史和地理,理科則主要包括物理、化學和生物。

因此,很多學生在高中二年級時便要面臨選擇文科還是理科,後者決定了其日後報考大學可選專業的範圍。

但在這個科技快速發展的國家,很多學生和家長都更加青睞理工科。社會上一直流傳著「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說法。

相反,文科在很多時候淪為被嘲笑的對象,甚至被認為是「無用的」。例如,早在2012年,一名哈爾濱工業大學的教授就因在微博上稱報考歷史系是「自作孽」而引發風波。

2020年,一名來自湖南省的高考狀元因在大學選擇了考古專業,再度在社交媒體引發爭論。有網友認為考古專業「沒錢途」,規勸她換專業。

爭議背後是一些中國大學文科畢業生不斷面臨「就業難」和「薪資低」的困境。

據中國諮詢公司麥可思在去年發佈的報告,中國大學生就業綜合薪資和就業率得分最高的專業都是理工科專業,包括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信息安全等,而繪畫、音樂表演和法學等人文藝術類專業則位居末位。

中國當局從未公開回應「文科生是否太多」的爭議,但其近年來正不斷推動職業教育改革,希望將曾經的「世界工廠」轉變為擁有大量高級技術工人的製造業強國,來解決一些行業人口過剩但高級技工人才短缺的問題。

中國國務院在2019年1月發佈職業教育改革方案,鼓勵社會各界支持職業教育,並加大力度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