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國際只口頭譴責 紐時:中國剝奪香港自治只是開端

紐時指,中國剝奪香港自治只是開端。 (圖:紐時)
紐時指,中國剝奪香港自治只是開端。 (圖:紐時)


處理俗稱武漢肺炎的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壯膽,不再在乎國際社會的譴責。最近打算進一步剝奪香港的自治,並非一時衝動,而是經過審慎評估。

紐約時報24日發表評論文章,標題為「為何中國加強控制香港只是開端?」(Why China's Move to Rein In Hong Kong Is Just the Start)。文章中指出,這是中國醞釀了幾個月,經過深思熟慮後的行動,已經把國際憤怒的風險考量進去,並得到一個合理的推斷,即此舉不會讓中國付出龐大地區政治代價。

挑釁舉動 只是最新一例

正當世界各國正專注於處理COVID-19疫情之際,中國在最近幾星期採取一系列具侵略性的舉動,在區域大秀其經濟、外交以及軍事肌肉。包括中國海警在南海撞沉越南漁船、派遣一艘可能是勘探石油的海洋研究船返回有爭議的馬來西亞海域、在邊界和印度軍隊衝突,以及在蔡英文就任台灣總統第二任期時,刻意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去除「和平統一」的字眼。

以上都是長期以來的爭端和緊張,但在此時強推「港版國安法」顯示,中國已經更加肆無忌憚,不再害怕引發國際反彈。

香港浸會大學(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主任高敬文(Jean-Pierre Cabestan)指出,之前的觀念認為,中國很謹慎,只會運用軟實力增強在世界的影響力,但在習近平上台後,「這個時代已改變」。

高敬文是「中國的明天:民主或獨裁?」(China Tomorrow: Democracy or Dictatorship?)一書的作者。

文章中指出,疫情使習近平變得更大膽,他利用中國高漲的民族主義,轉移各國對中國在初期隱匿疫情的譴責。

習近平面臨許多經濟和外交挑戰。香港24日爆發新的示威,抗議中國計劃推出的「港版國安法」。中國官員和國營媒體口徑一致,譴責美國和其它國家,支持「分離主義份子」和「恐怖份子」,企圖削弱中國共產黨的力量。

以克里米亞為例 國際譴責無濟於事

和俄羅斯總統蒲亭(Vladimir V. Putin)在2014年以軍事行動兼併烏克蘭克里米亞相比,習近平對香港的做法顯得非暴力。俄羅斯的舉動明顯違反國際法以及先前的外交承諾,雖然導致國際嚴厲譴責和制裁,但俄羅斯至今仍牢牢的掌握住克里米亞,絲毫不受影響。

習近平以立法方式而非軍事行動來控制原本就在其統治下的領土,是一位獨裁者願意冒國際譴責的風險,來捍衛他所認為的國家安全。

高敬文說,「中國共產黨不再在乎國際反應,因為這攸關其一黨專政的生存和穩定,中共要避免重蹈前蘇聯瓦解的覆轍」,因為香港越來越被視為是造成中國政權不穩定的因素。

實力不同以往 不在乎國際譴責

美國聖母大學(University of Notre Dame)學者許田波(Victoria Hui)指出,國際社會雖經常譴責中國對香港加強管治,但卻未曾祭出實質的懲罰。

中國最近幾年侵害香港基本人權變本加厲,包括法外綁架、去年反送中運動警方過度使用武力,以及逮捕民主運動領袖等。

許田波說,國際社會的反應如此軟弱,是中國肆無忌憚的原因,「北京料準外國政府只會口頭譴責,而不會採取實質行動」。

中國曾在2003年推動香港「基本法」第23條立法,當時引發大規模示威抗議,最終讓北京撤回。但這次決定繞過香港立法會,透過全國人大立法推行等同基本法第23條的「港版國安法」。牛津大學中國中心總監密特(Rana Mitter)指出,中國在全球的地位已不同以往。和2003年相比,中國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如今的中國已經不再會為了極權統治而道歉」。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