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促使醫療產業創新加速,「創新法規門診」服務為創新導向正確航道

全球新冠疫情衝擊蔓延,推升了智慧醫療產業研發、創新的速度,尤其疫情促使藥品、醫材等產業導入數位科技、大數據資料庫應用,此時,法規環境如何順應時代需求而調整,蔚為當前重要課題。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自 110 年起推動「創新法規門診」服務,提供企業創新法規諮詢,為中小企業升級轉型的起飛,導引正確航道。

「創新法規門診」諮詢專家黃士洋律師表示,臺灣中小企業在投入創新時,最期待政府積極完善創新政策與法規環境,減少對創新技術應用的限制。而醫事產業屬於高度法規管制的產業,創新業者在投入智慧醫療領域時,有可能並未注意是否違反現行規範,又或因法規不明確而有陷入風險之疑慮。

創新法規門診 圖/創新法規門診
創新法規門診 圖/創新法規門診

AI 智慧醫療興起,仍須留意個資規範

科技迅速發展催化傳統醫療產業轉型加速,許多資訊業者結合新興 AIoT 技術應用投入醫療相關產業。以 AI 醫療透過大數據判讀、AOI 自動光學影像辨識為例,針對大量且重複性的診斷或工作類型,利用醫療儀器判斷,再輔由專業人員進行最後決策,可提高整體效率,並簡化相關行政作業流程,面對未來老年化兼少子化的社會趨勢下,即時、彈性服務的AI醫療亦將具備更大的發揮空間及優勢。

以我國醫療產業導入數位應用之發展現況而言,黃士洋律師提及,大部分的醫療AI都會碰到「數據資料難以取得」及「個資保護」的問題,但在期待政策調整或法規鬆綁前,會先反問業者,能否盡可能對 AI 數據資料的蒐集取得同意、僅蒐集具必要性的個資,同時將去識別化的程度做足,以降低個資敏感性、減去受到侵害的可能性,並提供完整的資安維護規劃,不僅有助於與客戶建立信任感,同時也能讓主管機關理解到業者對於資安與個人資料保護的重視,降低潛在的觸法風險或相關機關溝通成本。

引進產品、研發技術,法規先行,慎重布局

此外,黃律師亦提醒,由於各國的醫療相關法規並不相同,從國外引進產品到臺灣市場,「若對醫療器材管理相關規範認識不足,是件很要命的事。」他提到,若未對國內法規有基本的了解,可能造成輸入、製造、販賣等流程卡關;再者,像自行研發的技術、產品,若是疏漏了智慧財產權的布局,也會淪為破口。因此黃士洋律師在進行門診諮詢時,總不忘建議業者事先透過專利權或採用營業秘密等方式,為研發心血做足保護。

中小企業投入智慧醫療創新產品與服務,經常面臨要搶商機之時效壓力,卻又陷入法規窒礙而無法順利推行,針對這類困境,黃士洋律師建議業者一開始對於產品的定位及策略要規劃清楚,例如若公司只專注於產品或核心技術的研發,而欲將後階段的大量製造、行銷等委交其他合作夥伴進行,會更具靈活應變的能力及節省各階段前期投入之相關建設成本。

「臺灣業者的創意無窮,若先將智慧醫療創新產品與服務定義得更清晰、具體,更彰顯效益及可行性,在顧及公共利益之前提下,所獲得的法規調適和協助也會更順利。」創新法規門診肩負與業者、相關主管機關雙向溝通的責任,而黃士洋律師樂觀看待疫情促動智慧醫療浪潮,同時也帶動醫療法規的與時俱進,門診諮詢正為產業創新點亮明確燈號,導向起航的跑道。

「創新法規門診」諮詢專家黃士洋律師 圖/創新法規門診
「創新法規門診」諮詢專家黃士洋律師 圖/創新法規門診

【聯絡資訊】
電話:(02)2366-0812#271鄭小姐 #261邵小姐
Line:@legalclinic
Email:min_cheng@nasme.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