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打亂全球供應鏈 德國工商總會報告:德國企業正從中國出走!

新冠肺炎疫情除了奪走人命,也對經濟造成巨大打擊——國際物流陷入混亂、全球生產量下跌,導致國際供應鏈持續震盪,過去藉由跨國生產線獲益的企業,現在面臨更高的風險。對此,許多企業以尋找新的供應商來應對疫情帶來的供應鏈危機,《明鏡週刊》指出,這正是許多德國企業開始撤出中國的原因。

全球供應鏈震盪,德國企業尋找新供應商

物流瓶頸對全球貿易造成的負面影響愈發嚴峻,德國跨國企業自然受到打擊,其中又以出口導向者尤甚。德國工商總會(DIHK)25日發表一份調查報告,指出受訪的海外3200間德國企業中,有超過半數都曾在供應鏈或物流方面出問題,受影響的企業數量與春季相比多了14%。

德國工商總會是德國重要的利益團體,代表德國所有企業與公部門互動,其遊說對中央政府政策形成有相當大的影響力。該組織外貿部主任特萊爾(Volker Treier)向《路透社》(Reuters)解釋:「全球需求正在上升,但與此同時生產能力卻相當有限,且在運輸上還遇到麻煩。」在這個情形下,許多公司選擇開始尋找新的供應者,或者乾脆轉移生產基地。

2021年11月,德國準總理蕭爾茨(Olaf Scholz)(AP)
2021年11月,德國準總理蕭爾茨(Olaf Scholz)(AP)

2021年11月,德國準總理蕭爾茨(Olaf Scholz)(AP)

《路透社》特別指出,半導體和其他工業零件的供貨短缺,可能導致德國經濟復蘇停滯,這使得企業高層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調整供應鏈,以降低對特定亞洲、美國供應商的依賴。

造成供貨混亂的原因?

造成供應面不穩定的主因是產量因疫情下跌,根據德國工商總會報告,每5間德國公司就有1間因疫情承受內部的生產損失(比如因員工請病假造成產量減少)。除了生產量減少,全球物流的運輸能力下降也是造成供貨不穩定的根本原因,物流容器不足(比如缺乏貨櫃、倉儲籠)導致了貨輪運輸能力下降,即使生產上沒出問題,也不一定能夠順利交貨。根據德國工商總會,有近30%的德國企業遭遇貨品或服務短缺。

不過,除了上述兩大原因,特萊爾更特別指出保護性的貿易政策帶來的影響,他指出:「另一個導致供應鏈瓦解的原因是貿易政策造成的嚴重扭曲,比方說強迫使用在地產品的規定。」比如拜登政府甫上任便簽署的行政命令「買美國貨」(Buy America),要提高聯邦政府採購品中美國製造貨品的比重,以支持美國的製造商。

2021年,全球供應鏈運作失調,美國加州洛杉磯港貨櫃大塞車(AP)
2021年,全球供應鏈運作失調,美國加州洛杉磯港貨櫃大塞車(AP)

2021年,全球供應鏈運作失調,美國加州洛杉磯港貨櫃大塞車(AP)

不想放棄中國市場,德企尋找亞洲新供應商

不只美國,中國、印度也都有類似「支持國貨」的政策,使在中德企的處境雪上加霜。儘管這些在中國設立的企業正努力透過「使用中國製中間原料」的貨品來賺錢,但是做出調整同時意味著付出成本,因此要提高這些產品的附加價值,對規模較小的中小型企業來說尤其困難。

儘管如此,中國的巨大市場一如往常具有吸引力,特萊爾表示:「這個國家跟它的市場實在太大,無法輕言放棄。」兩難之下,中等規模的德國企業開始積極在亞洲尋找中國以外的供應商,藉由將供應鏈多元化來降低仰賴單一貨源的風險。

拜登、習近平進行視訊會議(圖/Joe Biden臉書)
拜登、習近平進行視訊會議(圖/Joe Biden臉書)

拜登、習近平進行視訊會議(圖/Joe Biden臉書)

在疫情衝擊下,這些受影響的跨國企業勢必得重新配置物流、調整採購策略。根據德國工商總會的調查,有54%的德國企業正準備改變其供應鏈,或者已經在做了。這逾半數的企業中,有將近3/4選擇尋找新的供應商,1/4則計劃縮短或調整運輸途徑,亦有15%企業打算乾脆轉移生產基地。

《明鏡週刊》指出,除了中國外的亞洲其他國家,東歐國家也能從這個趨勢中獲益。特萊爾就指出,像烏克蘭或塞爾維亞聽起來就蠻不錯。若略過貨幣崩潰與法律安定性方面的問題不談,土耳其也很吸引人。對於想要離開「世界工廠」的德國企業,這些國家都是口袋名單中的選項,預計將能在這波疫情帶來的全球供應鏈重組趨勢中獲益。

更多風傳媒報導
相關報導》 供應鏈、資安是最大風險!疫情衝擊下台灣CEO態度仍樂觀,ESG風險「是極大威脅」
相關報導》 德國出口商:全球供應鏈困境短期內無解,會持續到明年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