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向基礎工程 厚植全方位語言人才

在政府啟動新南向政策工程後,緊接著就是語言人才的銜接。民間團體與學者認為,台灣目前的高教環境欠缺完整的東南亞語言文化培育系統。而針對目前的教育現況,其實教育部都有掌握,除了鼓勵大學用「專案」方式留住東南亞語言老師外,也思考如何從小學到大學激發學生對東南亞語言文化的學習興趣,希望雙管齊下為台灣新南向政策厚植全方位的語言人才。 ◎欠缺語言人才 台商轉聘中國人才 政府積極推動新南向,各部會動起來,對正在東南亞國家佈局的台商來說,更是一項利多政策;不過,以人為本的交流工程無法立竿見影,在最基礎的語言人才方面就出現不少考驗。 台灣泰國交流協會秘書長洪銘謙表示,在泰國的台商有很大的人才需求,但台灣培育出來的人力不懂泰文。洪銘謙說:『(原音)可是台商也常常怨嘆台灣沒有人才,因為他們只能用中國大陸的。泰國有6,600多家廠商,我們曾經跟泰國台商會會長聊過,說只要1家廠提供1個缺,就可以解決6,600個年輕人失業率,他們也願意,問題是台灣去的人不會泰文,所以他們只能用中國大陸的,台灣人去只會中文跟英文,不會任何泰文且適應力不良,像媽寶一樣,混了幾個月就走了,這樣人才能用嗎?這是我們最大的挑戰跟問題。』 除了欠缺語言人才,台灣社會對東南亞文化也有認識不足的問題。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研究員何景榮就說,很多台商用了台灣人才後才發現,不懂當地文化的人力不會有好的行銷成果。何景榮說:『(原音)有個台商在東南亞印尼跟馬來西亞有個APP要上架,是幫人訂餐的,他說,我們台灣APP寫得這麼好,為什麼現在上這個APP為什麼打不開?我說現在是穆斯林的齋戒月,日出到日落沒人吃東西,你怎會這時候推訂餐軟體?拜託大家,語言文化很重要,你不懂,怎麼進東南亞市場?』 ◎建構東南亞語學系 學者籲師法中韓作法 第一線台商的心聲反映出台灣東南亞語言人才培育的困境,對於這種情況,教育部雖然都了解,也開始建立東南亞語言的高教系統,但教育部次長姚立德坦言,目前相關的高教師資確實不夠,這是教育部要持續改進的地方。姚立德說:『(原音)49所大學,她們主要是以她們在東南亞國家姊妹校所交換的老師做為主要師資的一部分,還有就是她們來台灣求學的碩、博班學生為師資。』 不過,開班教授語言並不是培育新南向人才的唯一重點,關鍵核心還在於如何有系統培育了解東南亞各種生活文化的語言人才。台灣泰國交流協會秘書長洪銘謙以日本為例,表示日本為了布局東南亞,除了有相關語言科系外,就連東南亞的礦物、水文、地質也是課程內容,可見前進新南向不是只有語言工具。 另外,不斷在東南亞擴張影響力的中國大陸,更是從戰略高度規劃她們的東南亞教育政策。洪銘謙說:『(原音)隔壁的中國大陸傾盡非常多資源,其實她們在1960年代,在當年經濟發展比台灣落後時,就在北京外語大學建立相關科系,這是國家政策以及戰略性考量。中國大陸一帶一路從哪裡開始,就從雲南開始,因為那裡有很多東南亞相關科系。』 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研究員何景榮則認為韓國才是台灣推進新南向的可敬對手,因為韓國不止東南亞語言科系多,更把大批學生送往東南亞。何景榮說:『(原音)韓國外國語大學每年有固定會有交換生到國立印尼大學,(在)印尼最高學府印大,韓國人多到不像話,大家有聽過三星吧,他們也會固定跟印大辦人才培訓班,他知道不了解當地語言,你根本打不進市場。』 ◎新南向列車雖啟動 基礎工程仍續推展 不管中國大陸的戰略規劃或是韓國的發展模式,都凸顯台灣的新南向教育工作必須有一套具系統性、能急起直追的人才培育方法,特別是在建立語言師資及改善學習風氣。目前國內雖然有政治大學、暨南大學、高雄大學、文藻學院等學校有相關科系,但核心問題在於高教聘任制度讓東南亞語言老師淪為全島走透透的流浪教師,這是政策推動的最大阻力。高雄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陳志文說:『(原音)校內實在沒有專任名額,所以也沒有機會把這些老師轉聘為專任,所以我覺得對老師的士氣是有打擊,沒有辦法留住這些老師不僅影響學生,對政府新南向政策也會有阻礙。』 除了聘任制度的限制,整體學習環境不夠強烈也是考驗之一。教育部次長姚立德就說,台灣有意前往東南亞當交換生的學生並不多,如果可以創造需求,其實老師的聘任問題也會連帶迎刃而解。姚立德說:『(原音)日本、韓國、大陸在那邊留學學生很多,可是台灣學生就很少,我們要我們學生去東南亞當交換生,他們都不願意去。我們怎樣創造出一個需求,有需求就不用叫大學增加學分,大學自然就會因應需求而增加。』 為了替新南向提供更多人才,教育部已經針對「留住專業教師」及「提升學習東南亞文化風氣」展開2大基礎工程,除了開始規劃「東南亞師資培育中心」及「語言人才資料庫」外,現階段也同意大學以「專案方式」留住外語老師,同時準備研擬一套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育方針,希望藉此增加學生對東南亞語言文化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