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台幣升值年底前捲土重來?美元貶值趨勢未完 陳鳳馨揭央行匯率策略大轉向
川普弱勢美元政策引爆亞洲貨幣兩大陣營:被迫升值派vs不願升值派 | 台灣、韓國被迫走強 中國人民幣僅微升
近期新台幣大幅升值引發全球關注,Yahoo TV《風向龍鳳配》主持人陳鳳馨指出,美元貶值趨勢尚未結束,台幣升值走勢可能於今年底前再度上演。她揭露美元避險地位正逐漸喪失,主因是川普政策不確定性與財政赤字問題,導致投資者轉向歐元、日元等替代避險資產。更關鍵的是,台灣央行已改變匯率操作模式,從「緩步升值」轉為「震動式策略」,這將如何影響台商競爭力與金融業匯損?亞洲貨幣為何分化為「被迫升值派」與「不願升值派」?美元貶值空間還有多大?英國《金融時報》警告台灣壽險業7000億美元曝險風險,一起深入解析全球貨幣格局的結構性轉變與因應之道。
美元貶值趨勢未改 暫時平穩只是整理階段
「短期之內其實現在暫時的平穩,可是這個暫時的平穩,絕對不是代表著整個美元貶值的趨勢已經結束。」陳鳳馨指出,美元指數自今年1月13日的最高點110已下跌至4月中旬的98,累計跌幅高達11%多,幅度相當驚人。
陳鳳馨分析:「如果以反彈的角度來講,那麼這個至少反彈0.382...至少要到103吧。現在美元指數在100這附近整理,其實連103都沒有辦法靠近。」她強調:「它真的就是弱勢又弱勢的反彈,所以它只是一個區間整理。」
「到今年底之前,其實恐怕美元貶而新台幣升,這樣的一個趨勢隨時有可能會重新上演。」陳鳳馨預測,美元短期難以恢復強勢,新台幣也難以重返弱勢。
美元避險地位消失 兩大因素驅動貶值
陳鳳馨揭露美元貶值背後有兩大核心驅動力。首先是川普政府政策導向:「一個驅動因素當然是因為川普,還有包括了他的主要的財經的操盤人員,都主張美國應該要走弱勢美元這樣的一條路。」
「這件事情其實是在川普競選期間以及川普當選了之後,那麼他所展現出來的態度,嘴巴裡頭講的是強勢美元,實際上面做的是要求其他國家升值,讓美元可以順勢的貶值。」陳鳳馨指出這種政策目的是「增加美國企業的競爭力」,並透過弱勢美元「讓其他國家到美國去投資就變得有利可圖」。
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凱蒂·馬丁也指出,新台幣此次劇烈波動或許正是「川普2.0時代」下,新一波貨幣戰爭的預演。該報甚至諷刺表示:「亞洲或許無意製造混亂,美國自己就足以引爆風險。」
更關鍵的第二因素是美元避險地位的動搖:「美元作為避險貨幣的地位光環正在喪失,這件事情其實影響才是真正的深遠的。」陳鳳馨強調:「這件事情其實影響才是真正的深遠的...川普的不確定性讓大家對於美國未來所會面對的國債的問題,赤字的問題,財政赤字的問題,那麼失去了信心。」
「連帶的,那麼賣掉美國資產,逃離美國,就變成了一個金融圈的一個共識,那麼美元作為避險資產就不再具備有它的吸引力。」陳鳳馨指出,這一轉變已根本改變了國際金融市場的運作模式。
《金融時報》也警告,雖然目前美元貶值仍屬「有序下跌」,但美元真正的風險可能來自美國自身,包括政策失誤、地緣政治紛爭或經濟衰退,這些因素可能動搖全球對美元作為主要儲備貨幣的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陳鳳馨分析的每一環節——從川普政策的不確定性、美元避險功能的喪失、到新興避險資產的崛起——都指向一個結論:現在可能正處於類似1985年廣場協議那樣的歷史性轉折點,但影響可能更為深遠。 廣場協議調整了主要貨幣之間的匯率關係,而今天所發生的轉變則更加根本——整個建立在美元霸權基礎上的國際金融秩序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質疑。這不僅僅是匯率升貶的問題,而是美元作為世界儲備貨幣的核心地位正在鬆動。
美元微笑理論崩壞 避險資金改投歐元日元
「當全世界都經濟衰退的時候,大家就會湧向美元去避險,那這個時候美元反而會升值,然後其他貨幣會貶值。」陳鳳馨解釋傳統的美元微笑理論,但現在情況發生了根本變化。
「大家注意到前一陣子從4月2號的對等關稅推出來了之後,避險貨幣最主要的去向並不是美元,反而是歐元、是日元、是瑞士法郎。」這一現象標誌著美元避險地位的實質性衰退。
陳鳳馨描述了資金重新配置的具體模式:「你會發現很多的資產開始用輪流漲的方式來應對美元資產,比如說先升值歐元、先升值日元、先升值瑞士法郎,然後黃金先大漲...比特幣開始輪流,然後亞洲貨幣也開始輪流對美元升值。」
「所以你會發現到所有相對於美元那麼可以作為避險的工具反而變熱門了,從歐元、日元、瑞士法郎、黃金,然後比特幣以及亞洲貨幣。」這一全新資金流向模式預示著國際金融格局的重大轉變。
亞洲貨幣被迫升值 史詩級升值令市場震撼
「新台幣的升值不是只有台灣人覺得震撼,其實全世界都震撼,因為它似乎是吹起了一個號角,亞洲貨幣都必須被迫跟著升值。」陳鳳馨指出,新台幣升值已引發區域性連鎖反應。
英國《金融時報》近日報導印證了這一判斷,指出新台幣近期2天內暴漲10%、本月累計升值達6%,這種「史詩級升值」動能令市場震撼,也可能引爆亞洲規模高達2.5兆美元的美元資產拋售潮。報導稱,新台幣此次劇烈波動幾乎在毫無預警下發生,成為亞洲貨幣動盪的焦點。
與此同時,香港金融管理局也進場進行2020年以來最大規模的干預,阻止港元過度升值,顯示多地貨幣政策壓力正迅速上升。
陳鳳馨將亞洲貨幣分為兩大陣營。被迫升值派以台灣、韓國為代表:「這個不只是台灣,其實包括了韓元都承受了極大的壓力,韓國明明今年的經濟情勢不好,它的政治情勢更加的混亂,可是韓元都必須要被迫升值。」
不願升值派則以中國為首:「中國大陸要對抗美國的這一套貿易夥伴升值,他自己的貨幣貶值,所以他跟貶美元,他對準美元,那麼對美元,他維持著一個同步升同步貶的趨勢。」陳鳳馨提供具體數據:「今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只有微幅升值1%,相對於新台幣、日元、韓元升值8%、9%、10%來比的話,其實人民幣相對這些貨幣反而變成貶值。」
部分東南亞國家選擇跟隨中國路線:「有一些東南亞的貨幣,比如說越南盾啊,印尼盾啊,就是跟隨著人民幣,沒有同步的...相對於美元呢,它們不但沒有升值,反而是貶值的。」亞洲貨幣陣營的分化反映了區域內不同經濟體的政策取向和戰略選擇。
亞洲2.5兆美元資產拋售風險 台灣壽險業曝險7000億美元
Eurizon SLJ Asset Management的分析師任永力與同事弗萊雷警告,亞洲出口國自疫情以來已累積約2.5兆美元的美元儲備資產,一旦這些國家選擇減持美元、對沖風險,恐導致美元遭遇「雪崩式」拋售,對全球金融市場造成巨大衝擊。
這一風險在台灣尤為明顯。《金融時報》報導指出,台灣壽險業長期持有大量美元資產,累計曝險金額達約7000億美元(折合新台幣21.1兆),其中三分之一並未進行匯率避險。隨著台幣升值,這些未避險部位面臨巨額帳面損失,進一步加劇市場的不安。
這與陳鳳馨關於金融業風險的分析高度吻合:「這個動見觀瞻的反而是金融業,金融業呢,他們其實要承受就是海外投資的匯損。」陳鳳馨提醒:「每一家金融公司,它的個的數字啊,其實必須要各自來看他們的應對,那麼海外投資越少的,承受的匯損壓力越小,那麼海外投資越多的,承受的匯損壓力,以及避險上面所必須要提撥的經費,可能就越多。」
台灣央行策略大轉變 從緩步到震動式
「中央銀行在匯率操作上面的慣性已經改變了。」陳鳳馨披露了台灣央行匯率政策的重要轉變,從過去的「緩步升值或緩步貶值」轉向「震動式」策略。
傳統上,央行採取「緩步升值或緩步貶值,讓我們所有的進出口產業,它都有一個比較穩定的匯率環境,然後來作為它的貿易上面的報價。」但現在策略已改變。
「他要用震動的方式,就是一次升足了之後,接著震盪,然後階梯式的方式,可能性是比較高。」陳鳳馨解釋,這種新策略「可以讓流入的熱錢相對是比較少的。」
這一策略轉變源於歷史教訓,特別是1985-1990年間的經驗:「當年其實在最有名的,其實當然就是1985年然後一直到1990年那段期間,他快速的流入台灣...造成了1980年代後期的房地產以及股市的大漲,當時其實造成了社會上極大的問題。」
陳鳳馨回顧當時光怪陸離的現象:「那時候其實才會出現上午的定價,然後到傍晚的時候,定價又再調高,這樣的一些光怪陸離的現象...沒有經歷過的人是很難想像那個時候有多麼的糟糕。」
新台幣升至28字頭廠商仍可承受 金融業壓力大
針對新台幣可能的升值幅度,陳鳳馨提供了具體評估:「事實上我也公允的說,其實新台幣如果升值到28兌1美元,就我們大多數的廠商,它的競爭力還是OK的。」
這是因為歷史上已經有過類似經驗:「因為我們其實在2022年的時候,那麼新台幣兌美元就曾經升值到28,然後兌1美元這樣子的一個強勢。」
然而,不同行業面臨的挑戰不同:「這個動見觀瞻的反而是金融業,金融業呢,他們其實要承受就是海外投資的匯損。」陳鳳馨提醒:「每一家金融公司,它的個的數字啊,其實必須要各自來看他們的應對,那麼海外投資越少的,承受的匯損壓力越小,那麼海外投資越多的,承受的匯損壓力,以及避險上面所必須要提撥的經費,可能就越多。」
陳鳳馨:美元未貶足 央行慣性已改
總結分析,陳鳳馨提出兩個關鍵判斷:「一個是美元還沒有貶足,然後第二個判斷是中央銀行在匯率操作上面的慣性已經改變了,這兩個判斷提供給大家做參考。」
她特別警告投資者與企業:「不要有虛假的安全感,這一點是我們在面對美元資產,面對新台幣資產的時候,我的一個大膽的判斷。」
「在過去中央銀行的做法是緩步升值或緩步貶值...可是這種緩步升值在過去歷史上中央銀行曾經採取的是每一天升值一點點的方式...其結果就是造成了大量的熱錢湧入台灣。」陳鳳馨解釋央行策略轉變的原因,並呼籲市場參與者做好準備應對可能的匯率波動和市場震盪。
在美元避險地位削弱、央行策略轉變、亞洲貨幣升值壓力增大的背景下,投資者和企業需要重新評估風險管理策略,特別是金融機構需要關注匯率波動可能帶來的匯損風險。正如陳鳳馨警告的,美元貶值趨勢尚未結束,新台幣升值壓力仍在,28字頭的新台幣匯率可能隨時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