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口服抗凝血藥 降低心房顫動治療風險

「心房顫動」容易形成血栓,引發缺血性腦中風,台灣每6位腦中風患者,就有1人是因心房顫動所引起。林口長庚醫院分析健保資料庫發現,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可有效降低心房顫動患者腦中風及腦出血的發生率,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知名國際期刊。 林口長庚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詹益欣表示,心房顫動是心房內不規則電氣活動,使心跳呈現「又快又亂」的不穩定速度,如果不及時治療心房顫動,血液會在心房內淤滯,就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若脫落流到大腦就易造腦中風。根據統計,每6位腦中風患者,就有1人是因心房顫動所引起,約每5小時就有1人因為心房顫動而引發中風。詹益欣:『(原音) 注意自己有沒有一些喘、心悸的狀況,最重要是時常要摸自己的脈搏,如果呈現心跳加速、不規則的狀況,就很有可能是心房顫動的患者,建議進一步的檢查確診。』 詹益欣指出,為預防心房顫動引發腦中風,以往多使用傳統抗凝血藥物,但傳統藥物容易與含維他命K的食物及其他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引發腦出血的風險也比較高;雖已有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問世,可改善傳統藥物的治療限制,卻沒有以亞洲人為主體的相關研究,醫學實證有限。因此,林口長庚心血管團隊特別分析台灣健保資料庫,結果證實使用新型口服藥物的患者,其缺血性腦中風、住院性大出血及顱內出血的發生率都大幅減少,且台灣患者使用新藥後,也能減少急性腎臟損傷風險、延緩腎功能衰退。詹益欣:『(原音)它在血中的濃度是蠻穩定的,不太會因為食物、藥物或是其他的因素,而造成濃度的波動,最大的好處是不需要抽血,我們吃傳統的的抗凝血藥都需要定期去抽血驗凝血功能,新型口服抗凝血藥並沒有這方面的問題。』 詹益欣說,這項研究成果提供亞洲心房顫動患者在使用口服新藥的療效與安全性上更多實證,論文已發表於國際知名的神經醫學領域期刊(Stroke)及心臟醫學領域期刊(J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