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鄉願景》太平國小社造發光
台北市太平國小自1898年創校,不僅是大同區知名老校,孕育了無數優秀校友,不同年齡層也因上學、共餐等因素齊聚於此,成為社區中心。校友施瑛雪帶頭做社區營造,恢復校內標本室、種植水稻田,也和校友會、專家、學校、家長及社區共同參與保存平樂陸橋,去年更到校外認養綠地,做為生態永續教育美學基地。
都市水稻田 還有生態溝
施瑛雪2013年誤打誤撞加入台北市都市更新處舉辦的社區影像紀錄計畫,並選定太平國小為主軸拍攝影片,開始接觸社區營造。她說,學校是社區中心,聚集家長接送、孩童上學、長者共餐及銀髮學院等不同年齡層居民,形成一定的區域範圍,而當時太平國小也對外開放,是最佳的社造起點。
她說,太平國小曾做為北市自然科教學觀摩學校,但經時代更迭,原4、5個教室大的標本室,被縮減為1個教室,因此首個計畫就是透過校友會介紹生態專業的校友陳一銘,2014年起著手整理荒廢數十年的標本室,並發動家長、學生協助,於2015年太平國小117年校慶時重新開張。為打造「活的標本室」,她又在2016年與當時2任校長游鴻池、徐昀霖共同發想,在校內空地建置都市水稻田,也吸引許多家長跟志工參與照顧田地。
陸橋裝燈飾 夜晚變明亮
陳一銘說,一開始得知水稻田只有稻子和泥水很可惜,他也加入做出「生態溝」,引入原生水田植物,吸引蜻蜓、青蛙前來,改變整體水稻田生態;不過他也感嘆,在學校營造生態環境遠比其他綠地困難,除學校願意做開放性管理、激盪多元學習外,也要相關教師有足夠量能。
此外,連接太平國小、永樂國小的平樂陸橋於1968年啟用,但台北市政府2015年認為平樂陸橋使用效率低擬拆除,當地住戶、校友十分不捨,最終獲市府同意保存,但市府也要求不得保留後變成「蚊子橋」,以太平校友為主力的在地社群便以平樂陸橋發想,申請2016年台北世界設計之都補助計畫。
施瑛雪回憶,太平、永樂兩校所在的延平北路二段,以往是台北縣(現為新北市)進入北市的重要道路,但因學校入夜關燈後,沿路相當陰暗,路邊也常聚集遊民,因此透過設計之都補助規畫「光環境設計」,在陸橋上加裝許多燈飾,已讓此處夜晚變得明亮。
資源最大化 志工團管理
徐昀霖說,太平國小是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學校之一,校友遍布各領域,社區與學校關係緊密,學校社區化才能讓資源最大化,因此支持校友協助做生態改造,且校園有志工團管理體制,假日有校友志工服務,對環境維護甚至校園安全具正面作用,他和時任家長會長、卸任會長都經常參與活動,雖偶有意見分歧,但仍是幸福的校園營造。
徐昀霖強調,校園生態是有生命、有故事且有意象的,讓校友創造意象、敘述故事,是環境教育最有意義的事,讓孩童深度認識學校環境,才會懂得保護學校環境,進而愛護所有環境。
陳一銘說,在社群網絡得到鼓勵,也認為這些是值得一做的事情,加上喜歡種植,雖然改變來得很慢,但「看到有光」,才能夠有韌性的繼續堅持。
動員令─台北市大同區
● 人口數:11萬9600人(至2024年7月底)
● 土地面積:5.6815平方公里
● 古地名:巴浪泵、大隆同庄
● 大同區長方越琦的一句話:
大同區較早開發,雖有許多老舊建物待更新,但也有以南北乾貨為特色的迪化商圈、富含人文武學的孔廟及國定古蹟保安宮,歡迎大家來大同區觀光。
● 知名人物:郭雪湖(台灣膠彩畫先鋒)、黃信介(民進黨前主席)、陳錫煌(文化部重要傳統藝術布袋戲類保存者)、柯智豪(金鐘獎最佳音效配樂、金曲獎最佳專輯製作人)。